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伊文思纪录片创作理念与实践探析

关键词:伊文思 纪录电影 中国 创作观念

  摘要




伊文思在六十多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坚持使用影像展示他的世界观和信仰。尽管伊文思一生致力于纪录电影的创作,但大部分观众都无法理解其影片的真正含义,自始至终对他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电影界在认可他“电影诗人”的身份后,对其之后的发展褒贬不一。伊文思纪录电影创作的时期,同时也是伊文思电影美学观念的发展期,观念在影片中得到具体的展示。1989年标志伊文思电影的终结,但伊文思电影的研究则应逐渐走向成熟。目前针对伊文思美学观念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并不常见,理论研究尤为缺乏,由于创作观念的研究存在着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理论与具体实证分析相结合,力争避免单纯的理论研究。


笔者综合之前人们对伊文思作品的研究,研究归纳出伊文思电影中不断改变的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总结伊文思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通过对尤里斯·伊文思的人生历程和创作过程的梳理,借鉴前人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先锋电影阶段; 30、40年代,“左翼”电影阶段; 60、70年代, “直接电影”阶段; 80年代, 超现实主义阶段。选取每个时期典型的作品,总结每个时期的故事结构和技术手段的特征,并于同时代其他导演作横向比较,以彰显其电影的独特之处。


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伊文思的成长环境,分析了影片《桥》和《雨》,得出“先锋诗人”的由来。第二部分中对伊文思的身份进行了界定,即“社会宣传家”和“电影战士”的区别,分析与同时代导演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的异同,解析了影片《博里纳奇矿区》和《四万万人民》。第三部分通过对《上海第三医药商店》和《球的故事》的详细解读分析了影片《愚公移山》的特色,比较《愚公移山》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在拍摄背景与初衷,手法及视角,拍摄技巧和影响。第四部分则通过对影片《风的故事》的情节和意向的解读,分析其创作观念的转变。第五部分阐释了伊文思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伊文思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在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典型作品得出如下结论:伊文思与众不同的电影观念在他的一生及其纪录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体现着,简单而言,他所坚持的是在处理被拍摄者和事件时,创作者具有“重新建构”的权力。在他看来创作者对真实性的观察和感觉要远远重要于事件表面所显示的真实性。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坚持下,伊文思认同合理性的“搬演”,即便是到了纪录观念发展的今天,这一理念仍然对纪录电影人的创作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伊文思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电影内容的内在真实与表象真实的统一。为此他选择了纪录影像来表现内心和自己的感受,在影片中融汇不同时代的流行语言,探求最为有力的表现方式,并将这种体验传达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