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阅读下面两条短消息,就其采访与写作中的优点或缺点,分别写出评论性短文。
第一篇:形似别墅收费一元
武汉高档公厕不“方便”
(本报记者刘学华通讯员张斌华武汉报道)江城武汉最好的公厕日前向市民开放,然而有人却把它当成了冷饮厅,有人在公厕门前徘徊不前。
两座投资约150万元的公厕位于汉口西湖广场两侧。有关人士称,这是该市最高档的公厕。 记者日前见到,豪华公厕的宽敞大厅里分列两排红木座椅,三室分别为男厕、女厕、残疾人专用厕,不用水冲。然而高贵的外表加上一次一元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工作人员说,生意清淡。
(《中国商报》2000-06-05)
第二篇:
我国平均20个学生一位老师
本报讯到去年年底,我国共有1200万教育“园丁”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向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平均每20多名学生有一位老师。
截至1999年底,全国普通学校教职工总数1480.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78.6万人,担负着86万余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2.44亿在校生的培养任务。同时,72万余所各级成人学校共有教职工119.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9.3万人,培养着各级各类成人在校学生8346万人。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在中小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1991年,高等学校职称改革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0-09-11见报)
【答案】(1)第一篇文章的优点:标题简单明了,只看标题就能知道事实。
第一篇文章的缺点是思路不清晰,语言混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导语部分没有与标题相照应,不但没有说公厕形似别墅,更没有点出重点一一武汉高档公厕不“方便”,“有人却把它当成了冷饮厅,有人在公厕门前徘徊不前”一句,出现在导语里,更是不知所云;
②第二段与报道重点关系不大,作为背景材料放在最后一段更合适;
③报道应该有对市民的采访内容,将市民的看法作为直接引语会使报道更有说服力。
(2)第_篇文章的优点:运用数字,使报道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说服力强。
第二篇文章的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①文章没有指出数据信息来源,可信度大大降低;
②第三段与全文内容脱节,缺少对材料的过渡性说明;
③导语语言有些啰嗦;
④报道重心没有充分展开。
2. 怎样看待服务性消息的功能、作用?
【答案】看待服务性消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1世纪将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会为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搞不好甚至会造成灾难。服务性可以消息从生活角度,监视科技动向,提供切实可用的服务性信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当代的市场经济十分复杂。全球范围的商品流通拓展了选择空间; 激烈竞争带来的负产品一一伪劣、欺诈随处可见; 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又刺激着人们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在茫茫的商品经济的海洋里,读者大众要求新闻媒体作自己的助手和朋友,为其提供最好的消费指南,帮助他们少花钱、买好货,帮助他们与欺诈行为做斗争,帮助他们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欲望。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均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
3. 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案】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说明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材料是指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人物的行为活动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能使新闻内容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使新闻的意义显得更为清楚突出。
(2)注释性背景材料
注释性背景材料是指用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通常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记载的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
(3)对比性背景材料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通常,这些对比可以从正反、前后、彼此等方面进行。作者通过两类性质不同的材料(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相对比,是非曲直、真假黑白、先进落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思想倾向不言而喻。
(4)提示性背景材料
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所提示的,或对读者有某种暗示作用的背景材料。
4.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背景?
【答案】能否写好背景,第一取决于材料,第二有赖于技巧。总体而言,背景写作应当遵循
为主题服务、少而精的原则,文字也需力求简洁生动。
(1)要精选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有关,是可以用来为新闻事实服务的形形色色的实有之事。选择背景材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新闻背景在新闻作品中的任务与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同一篇新闻中,有时也要调动各种不同的背景材料说明和烘托新闻事实。这样,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免出现漏洞。
②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新闻的本源一一社会生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用来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性材料也是如此。为把新闻写得多姿多彩,增强背景的帮衬效果,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③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背景虽非新闻事实,但也应该具有说服力并能调动读者的兴趣,应以新闻价值标准一一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2)对新闻背景要进行巧妙穿插
背景写作并无固定格式,由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调遣。巧妙穿插是背景写作的基本特点。常见的穿插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插入导语
导语提倡文字简练,开门见山,一般不加或少加背景,但有这样儿种情况可以在导语中插入背景:
a. 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考,用来帮助“说话”;
b. 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c. 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②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导语之后紧接背景段,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但不能说是最好的写法,更不能成为套路。背景穿插何处,应视需要而定。有这样两种情况可供参考:
a. 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
b. 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③分散插人主体之中
常见的写法有两种:
a. 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b. 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茹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