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842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之数据结构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四个序列中,哪一个是堆( )?

A.75,65,30,15,25,45,20,10

B.75,65,45,10,30,25,20,15

C.75,45,65,30,15,25,20,10

D.75,45,65,10,25,30,20,15

【答案】C

【解析】堆的定义:

n 个关键字序列

①②且且 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为堆性质) : 小根堆:满足第①种情况的堆;

大根堆:满足第②种情况的堆。

根据堆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2. 用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存储队列,其队头指针指向队头结点,队尾指针指向队尾结点,则在进行出队操作时( )。

A. 仅修改队头指针

B. 仅修改队尾指针

C. 队头、队尾指针都可能要修改

D. 队头、队尾指针都要修改

【答案】C

【解析】用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存储队列,一般删除操作仅修改队头指针,但当队列中只有一个结点时,进行删除操作要将队头、队尾指针都修改成NULL 。

3. 假定有k 个关键字互为同义词,若用线性探测法把这k 个关键字存入哈希表中,至少要进行多少次探测?( )

A.k -1次

B.k 次

C.k+1次 D. 次

【答案】D

【解析】至少探测次数。

4. 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 与主机乙互联, 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 , 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组大小为10kb 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拆装时间, 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

A.800ms>1600ms

B.801ms 、1600ms

C.1600ms 、800ms

D.1600ms 、801ms

【答案】D

【解析】不进行分组时, 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

的时延也是800ms 共计1600ms 。进行分组后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

总时间为801ms 。

5. 采用指令Cache 与数据Cache 分离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低Cache 的缺失损失

B. 提高Cache 的命中率

C. 减低CPU 平均访问时间

D. 减少指令流水线资源冲突

【答案】D

【解析】指令流水线不会断流, 预取过来的都是指令

6. 下列选项中, 在用户态执行的是( )。

A. 命令解释程序

B. 缺页处理程序

C. 进程调度程序

D. 时钟中断处理程序

【答案】A

【解析】题目是问用户态执行, 可见是有关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的问题。四个选项中, 用户唯一能面对的是命令解释程序, 缺页处理程序和时钟中断都属于中断, 在核心态执行, 而进城调度属于系统调用在核心态执行。只有命令解释程序属于命令接口, 可以运行在用户态, 接受用户的命令操作控制。

, 在接收端接收此报文件, 接收一个报文的时延也是1ms , 但是在发送第二个报文时, 第一个报文已经开始接收。共计有800个分组,

7. 用户程序发出磁盘

( )

A. 用户程序

B. 系统调用处理程序

C. 设备驱动程序

D. 中断处理程序

【答案】C 请求后, 系统的处理系统的处理流程是:用户程序一系统调用处理程序—设备骆动程序一中断处理程序。其中, 计算数据所在磁盘的柱面号、磁头号、扇区号的程序是

【解析】计算磁盘号、磁头号和扇区号的工作是由设备驱动程序完成的, 所以答案选C 。

8. 某机器字长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1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2字节为相对位移量字段. 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 自动加1. 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 ,相对位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 ,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移后的目标地址是( ).

A.2006H

B.2007H

C.2008H

D.2009H

【答案】C

【解析】相对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EA =(PC)+D ,其中PC 为程序计数器,D 为相对偏移量. 主存按字节编址,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 值自动加1. 由于转移指令由两个字节组成,取出这条转移指令之后的PC 值自动加2,为2002H ,故转移的目标地址为2002H +06H =2008H.

9. 图中有关路径的定义正确的是( )。

A. 由顶点和相邻顶点构成的边所形成的序列

B. 由不同顶点所形成的序列

C. 由不同边所形成的序列

D. 上述定义都不是

【答案】A

【解析】顶点到顶点之间的一条路径是指顶点序列。路径上边的数目称为路径的长度。

10.希尔排序的组内排序采用的是( )。

A. 直接插入排序

B. 折半插入排序

C. 快速排序

D. 归并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