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管理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 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一式。
2. 组织的扁平结构
【答案】组织的扁平结构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使团体组织紧凑而富有弹性的一种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1)扁平结构的优点主要有:①由于管理层次较少,同锥型结构比较起来,它的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 ②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③管理费用少; ④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⑤主管人员领导较多的下属,工作负担重,因而更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各自独当一面,这不仅能激发下级的干劲,因而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提高管理能力,从而为培养干部创造良好条件。
(2)扁平结构的缺点主要有:①领导人员的管理幅度大,负荷重,精力分散,难以对下级进行深入具体的领导; ②对领导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而且管理幅度越大,要求就越严格、越全面。当缺乏这样的干部时,只得配备副职从旁协作; ③主管人员与下属结成较大的集体,固然有利于承当复杂工作,但同时,随着集体规模的扩大,协调和取得一致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组织的扁平化是当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3. 企业资源计划(ERP )
【答案】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在MRP II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要进行
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我们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理解ERP :
(1)ERP 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 )的管理思想。
(2) ERP 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 )、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3) 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4. 概念技能
【答案】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为不重要。概念技能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5. 有效沟通
【答案】有效沟通是指组织能够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正确对待沟通;
②运用反馈机制;
③力求表达清楚;
④能够积极倾听;
⑤拓宽沟通渠道;
⑤加强平行沟通。
6. 集体决策
【答案】集体决策又称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它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也有一个组织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的决策者,他只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而己。集体决策的优点有:①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 ②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③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④能更友好地沟通; ⑤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等。集体决策的不足表现在:①决策的时间比较长; ②决策无明确的负责人,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集体决策的方法有:①德尔菲法:②名义集体决策法:③头脑风暴法:④电子会议法。
二、简答题
7. 请简要说明有效控制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答案】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有效控制应具备的条件有: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工作、不同对象,控制的目的都不一样,但良好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这是一样的。
(2)要易于理解。无论哪种控制,必须易于应用并被管理者和员工所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控制得到好的效果。
(3)要精确和客观。控制系统应力求精确,避免模棱两可; 控制系统还应力求客观,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4)要及时。控制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偏差,并及时纠正重要偏差,尽量减少发现偏差与纠正偏差之间的时滞。
(5)要有灵活性。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即使面临计划的变动,出现了未预见到的情况或者计划全盘错误的情况,也能发挥它的作用。
(6)要有指示性。控制系统不仅应能发现偏差,还应该指出偏差的确切原因以及其发生的位置,从而便于纠正偏差。
(7)要有经济性。是否进行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都应该考虑到费用问题,费用要同控制结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较,比较结果有利时才实行控制。
(8)要具备全局观念。进行控制时,要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但同时要考虑到各部门或个别局部的利益,把整体利益与各个局部利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控制得以顺利进行。
8. 企业家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以及创新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
【答案】(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卜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还是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前者涉及应用性研究,后者常被称为基础研究。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方面,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①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卜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
②工艺创新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更具价格竞争力。
③产品与工艺的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生产手段的创新亦可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完成。生产手段的创新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已既可能是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结果(产品结构或工艺制造方法的变化必然要求生产手段也做相应的调整),亦可能由此而引发产品或技术的创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