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是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植物,以干燥成熟果肉入药,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本文通过对山茱萸主产区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和浙江6省种质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调查,划分山茱萸自然变异类型,对山茱萸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测定山茱萸药材的多酚类化学成分含量和种子油含量,利用GIS技术对主产区病虫害情况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制4种山茱萸病虫害分布预测图,以期为山茱萸优良种源的筛选、培育、病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农家名的基础上依据果实形状将山茱萸划分为26个类型,并对其进行特性描述,依据叶子形状将山茱萸分为3个类型,依据果实颜色将山茱萸分为5个类型。
(2)选取山茱萸9个性状(果实百粒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出皮率、种子千粒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形指数)进行相关性、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出皮率与种实各部分性状有显著(P叶子>果肉,分别为23.01%>9.44%>5.29%,而且组成也有所不同,果核所含黄酮类成分较叶子和果肉中多,分别为5.64%>3.93%>3.64%,果肉中原花色素含量较叶片中多,分别为0.51%>0.05%,果核中未检测出原花色素成分。该结果可为山茱萸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5)采用GC-MS对 36 份山茱萸种子的中性脂质与极性脂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山茱萸种子的中性脂质含量在 30%~40%之间,平均含量为 33.1%,极性脂质含量在 5%~15%之间,平均含量为 11.7%。两种脂质均主要由亚油酸、油酸、软脂酸和硬脂酸4种组成,中性脂质亚油酸含量介于 56.26%~69.37%,平均含量为 62.56%,油酸含量介于 18.39%~27.41%,平均含量为 23.40%,软脂酸含量介于 5.36%~8.19%,平均含量为 6.66%,硬脂酸含量介于 1.38%~5.88%,平均含量为 3.09%;极性脂质亚油酸含量介于 44.3~69.8%,平均含量为 60.9%,油酸含量介于 10.71%~22.49%,平均含量为 15.92%,软脂酸含量介于 4.15%~12.57%,平均含量为 7.05%,硬脂酸含量介于 1.19%~6.46%,平均含量为 3.06%。表明山茱萸种子油是一种优良的油脂资源。
(6)利用GIS技术对山茱萸主产区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结果表明蛀果蛾虫害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河南和湖北省,其次是陕西省和安徽省,浙江省和山西省较弱,蛀果蛾分布有从河南、湖北两省向其余产区传播的趋势;木燎尺蠖虫害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浙江省和安徽省,有向其余产区传播的趋势;角斑病在各省均有发病较重的地区,且有向周边传播的趋势;炭疽病害在陕西、河南、浙江三大主产区均有较严重分布地区。从插值分析结果来看,山茱萸主产区病虫害情况较严重,虫害较病害有明显的传播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