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常模
【答案】常模是一种参照标准,是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性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2.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
【答案】成就测验是测量个体在各方面学习成就上所达到的结果和程度的测验。广义上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测验、训练场所评量训练结果的测验、大学联考、高考等。能力倾向测验是为测量特殊能力或能力群而专门设计的工具,它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些学科或职业上成功的可能性。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异同:两者皆测量认知性特质,内容上有重叠之处。但能力倾向测验测量的是一般性、广泛的潜力,它可以产生在未受教育或训练之前;成就测验所测量的多为特殊性或局限性的能力和学识,是受教育或训练之后的学习成果。就测验功能而言,成就测验测量教育或训练的成果,着重于评量;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目的为预测个人在未来教育训练上可能有的表现。
二、简答题
3.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答案】测验项目的区分度一般采取两类指标:难度差值和相关系数。
(1)难度差值
①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D )
a. 分别计算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两组在某项目上的平均通过率,
记为
指数为: 则该项目的鉴别
b. 鉴别指数D 的大小,可以直观反映出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对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作出了区分。D 值从-1.00到+1.00之间变化,越接近于+1.00, 题目区分度越高。 ②个人获得指数
a. 采取前测一后测方法,可获得在前测中错误回答某项目而在后测中能够正确回答的被试人
数比例,此即该项目的个人获得指数,其值在0至+1.00之间变化,其大小直接反映了经过教学活动之后受益的被试比例。
b. 由于只考虑到前测中失败而在后测中通过的被试,却没有考虑到在前测中通过而在后测中反而失败的被试,因而其值不会出现负值,这使它所能反映的问题少于一般的区分度指标,因此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2)相关系数
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区分度在-1.00至+1.00之间变化,当其值为负时,应检查题目的问题所在,予以修改或删除;当其值为正时,越接近于1,题目越有效;当其值为0时,题目不具区分力,一般不予保留,但在纯粹目标参照测验中应视该题所测内容在内容范围中的重要性而决定其取舍。
4. 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答案】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估计一个测验的内容效度就是去确定该测验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
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用来测量被试掌握某种技能或学习某门课程所达到的程度。在这种测验中,题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是内容效度的主要考察方面。内容效度也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这种测验所要测的内容就是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这种测验
应首先对实际工作做较细的分析。内容效度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其确定方法有:
(1)逻辑分析法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其具体步骤是:
①明确欲测内容的范围,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
②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考试蓝图)对照,逐题比较自己的分类与制卷者的分类,并做记录。
③制定评定量表,考察题目对所定义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率、判断题目难度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异,还要考察各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等,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作出总的评价。
(2)统计分析法
克龙巴赫还提出过内容效度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从同一个教学内容总体中抽取两套独立的平行测验,用这两个测验来测同一批被试,求其相关。若相关低,则两个测验中至少有一个缺乏内容效度;若相关高,则测验可能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3)再测法
还有一种判断内容效度的方法是再测法。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是:在被试学习某种知识之前作一次测验,在学过该知识后再作同样的测验。这时,若后测成绩显著地优于前测成绩,则说明所测内容正是被试新近所学内容,进而证明该测验对这部分内容而言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5. 简述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经典测验理论是以真实分数模式(亦即,观察分数等于真实分数与误差分数之和)为理论架构,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浅显易懂,适用于大多数的教育与心理测验资料,以及社会科学资料的分析,为目前测验学界使用与流通最广的理论依据。但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测验理论所采用的指针都是一种样本依赖的指针;即这些指针的获得会因接受测验的受试者样本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同一份试卷很难获得一致的难度、鉴别度或信度。
(2)经典测验理论以一个相同的测量标准误,作为每位受试者的测量误差指针,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受试者能力的个别差异,对高、低能力两极端组的受试者而言,这种指针极为不合理且不准确,致使理论假设的适当性受到怀疑。
(3)经典测验理论对于非复本但功能相同的测验所测得的分数间,无法提供有意义的比较,有意义的比较仅局限于相同测验的前后测分数或复本测验分数之间。
(4)经典测验理论对信度的假设,是建立在复本测量的概念假设上,但是这种假设往往不存在于实际测验情境里。复本测量的理论假设是行不通的,从方法学逻辑观点而言,它的假设也是不合理的、矛盾的。
(5)经典测验理论忽视受试者的试题反应组型,认为原始得分相同的受试者,其能力必定一样;其实不然,即使原始得分相同的受试者,其反应组型也不见得会完全一致,因此,其能力估计值应该会有所不同。
6. 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为了能对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或背景因素考虑在内。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尚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倘若使用确切的分数,应说明这些分数不是精确的指标,而是我们对某人真实分数的大体估计。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