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3.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4.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下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 ⑤组织
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5.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6.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7.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8.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答案】(1)社会的涵义
①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间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一,意为村民集会。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社”原指祭神的地方。《白虎通,社樱》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会”为聚集之意。后来两字连用意指
,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古籍中的“社”有时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
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③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社会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
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a. 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视点,提出了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b. 不少社会学家也对社会的类型作犷区分,比如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将社会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类型将会历史地创新与发展。
(2)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以人为主体
a.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一的个人;
b. 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单个人不可能发生角色关系,也无法谋生,因而不能创造社会;
c. 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群体状态,包括家庭、家族、邻里、民族等等。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a. 人是特殊的自然,由于人的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属性的驱使,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因而需要在一定生产力状态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之源和解决其它方面的物质条件;
b. 在这层意义上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所以人们在物质
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中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表现或产物。
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a. 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参见下节)出现的一个个的个人;
b. 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大,依此而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也越大,从原始部落到“地球村”,就是人与人交往范围扩大的结果;
c. 同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从单纯的谋生过程到宇宙天体的开发,无一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创造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任何社会状态都是特定的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其主要表现是:
a. 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b. 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c. 人的生活具有日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d. 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