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理工大学工业工程802管理学[专业学位]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领导者
【答案】领导者是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主管人员,他们担负着管理者和领导者双重角色。现代领导者在组织中担负起引导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①引导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 ②服务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帮助。可见,引导职责和服务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服务职责发挥得越好,引导职责就越能有效地实现。对于作为组织主管人员的领导者来说,权力和权威是实施领导的有效工具,领导者需要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权威进行控制和指挥,发挥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
2.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答案】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把直线制和职能制结合起来形成的组织结构,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助手,实行行政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直线职能制普遍适用于组织规模不大、产品品种不太复杂、市场环境较为稳定的各类中小企业。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下:①优势表现为:既保持了直线制集中统一指挥的长处,又吸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 既摒弃了直线制管理粗放的缺点,又避免了职能制多头指挥的弊端。
②不足之处表现为: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参谋部门与指挥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造成决策迟缓; 各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矛盾; 信息传递路线长,反馈速度慢,难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
3.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是指以网络计划对任务的工作进度进行安排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网络计划由两部分构成,即网络图和网络时间参数。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它的优点是:①能清楚而明确地表达各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发现项目实施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冲突、资源冲突; ②网络图的编制可粗可细,可以随着项目进展的深入而不断细化; ③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级网络计划系统。
4. 组织文化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其任务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其特征包括:
①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②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③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④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5. 社会责任
【答案】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是:第一,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一般而言,企业与管理者应该承担以下几种社会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的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试从部门化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论述劳动分上理论的意义及其变革。
【答案】部门化是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依据和方式。
(1)部门化的方式
①职能部门化(functional departmentation )。依据所履行的职能来组合工作,如在工厂经理下设工程经理、财务经理、制造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和采购经理等。
②地区部门化(geographic departmentation )。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工作的组合,如将仅在本国内运营的组织划分为南部、中西部、西北部等,全球化的企业可能分设美国、加拿大、欧洲、亚太地区等。
③产品部门化(product departmentation )。依据产品线来组合工作。在这种方式下,每一主要产品领域都划归到一位主管人员的管辖之下,该主管人员不仅是所分管产品线的专家,而且对所开展的一切活动负责。
④过程部门化(process departmentation )。依据产品或顾客流来组合工作,使各项工作活动沿着处理产品或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工艺过程的顺序来组织。
⑤顾客部门化(customer departmentation )。依据共同的顾客来组合工作,这组顾客具有某类相同的需要或问题,只有相应的专家才能更好地予以满足。
(2)部门化的发展趋势
①顾客部门化。它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监控顾客的需求并针对需求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
②跨职能团队。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
(3)劳动分工理论的意义
劳动分工理论是由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分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的本质是工作专门化。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
劳动由员工之间的分工发展到部门之间的分工,即表现为职能部门化,转为地区、产品、过程及面向不同顾客的分工,就表现为部门化的不同方式。
(4)劳动分工理论的变革
随着部门化的方式向顾客部门化、跨职能团队方向发展,组织中劳动分工的模式逐渐脱离原有的按工种、职能、产品、地区等类型的分工,而变革为围绕着顾客需求进行分工。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组织的活动必须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变为“顾客需求导向”,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效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需要各种技术的员工进行协作,因此必须建立跨职能的团队,才能有效地解决组织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7. 内部审计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内部审计提供了检查现有控制程序和方法能否有效地保证达成既定目标和执行既定政策的手段。
(2)根据对现有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有关改进公司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对策建议,以促使公司政策符合实际,下作程序更加合理,作业方法被正确掌握,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内部审计有助于推行分权化管理。
8. 简述赫茨伯格的激励一保健理论。
【答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一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需要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1)双因素的概念
①激励因素。指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b. 工作上的成就感; c.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d.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e. 职务上的责任感。具备这些因素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②保健因素。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