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871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谋职权
【答案】参谋职权是一种有限度的、不完整的职权。从性质上说,参谋职权是一种顾问性的或服务性的职权,拥有参谋职权的管理者可以向直线管理者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但其本身并不包括指挥权和决策权。参谋职权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的职权。一个组织机构在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直线职权己不足以应付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时,就需要设置参谋职权。
(1)参谋的形式有个人参谋和专业参谋两种。个人参谋是直线人员的参谋和助手,为直线人员提供咨询,协助直线人员执行职责,最典型的例子是管理者的个人助理; 专业参谋常常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或部门,它往往聚合了一些专家,为各级直线主管提供专业性建议与服务。
(2)参谋和直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他既可以是直线人员,也可以是参谋人员,这取决于他所起的作用及行使的职权。当他处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他行使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 而当他同上级打交道或同其他部门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参谋人员。例如医院院长在医院内是直线人员,但在卫生局进行计划或决策而征询他的意见时,他便成为参谋人员了。
2.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是彼得.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组织类型。它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切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
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联,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辅以使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领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遭的世界产生一体感。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创建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3. 程序控制
【答案】程序控制是指一种按照设计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控制标准Z 值是时间t 的函数,即Z=f(t )。在工程技术中,如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或程序控制的机床,都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运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具有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4. 同期控制
【答案】同期控制又称现场控制,是一种同步的、适时的控制,即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直接检
查和监督,随时检查和纠正实际与计划的偏差。其优点是: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就马上予以纠正,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一次活动的质量。其缺点是: ①同期控制的效率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等的制约,不可能都采取同期控制;
②同期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同期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如科研、管理工作等,几乎无法进行现场控制;
③同期控制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卜的对立,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赫茨伯格的激励一保健理论。
【答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一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需要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1)双因素的概念
①激励因素。指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b. 工作上的成就感; c.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d.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e. 职务上的责任感。具备这些因素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②保健因素。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包括组织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又称“维持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赫兹伯格明确提出了10个保健因素和6个激励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2)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个最基本的力一面,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一些内在因素如成就、承认、责任与工作满意相关。当对工作感到满意时,员工倾向十将这些特点归因十他们本身; 而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则常常抱怨外部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②“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这和传统的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认为满意与不满意是质的差别的观点不一样。因此,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一定能使工作结果令人满意。
③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因此管理者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只能带来平和,而不一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这些因素只能安抚员工,而不能激励员工。
(3)双因素理论在现实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①在激励时,应汁意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如果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态度消极,那么管理者应该首先从保健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员工不满意的原因,然后给予满足,并相应以激励因素对其激励,使之转变工作态度,积极工作。
②激励的确要以满足需要为前提,但并不是满足需要就一定能产生激励作用。给予赞赏、责任和发展机会,员工会感到满意; 不表扬、不授权,员工也不会感到不满意,而只是没有满意感。工作有报酬,员工不会感到满意,而只是没有不满意感,但若只工作无报酬,员工就会不满意。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然带来工作“满意”。
③管理中要注意给予员工激励因素的满足,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如果通过激励因素的改善使工作本身富有吸引力,那么往往就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因此要学会强化成就感、认可、敬业精神、责任心和晋升机会等主要令人“满意”的“激励因素”,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
④通过工作丰富化,使员工获得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工作丰富化主要体现在“激励因素”的作用中。增加员工责任、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反馈、考核、成就等几方面内容的实施来提高员工的成就感,让员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责任心地去工作,使员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双因素理论促使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己经被满足的需求是保健因素,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激励因素,满足新的需求同维持旧的需求一样重要。聪明的管理者不要一开始就做很多承诺。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之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