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2.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3.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4.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5.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

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二、简答题

6. 记者应当怎样入乡问俗、入乡看俗和入乡随俗?

【答案】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社会习俗,是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手段,也是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

(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

一般来说,解和掌握各地生活习俗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从民族地方志或者当地的《旅游指南》、《民族风情》等册子中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社会习俗。

②从一些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积累。关于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描写民族风情习俗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加,记者要善于从其中对各地的风俗习惯的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中积累习俗知识。

③亲自到民间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只有做到入乡问俗,入乡看俗,才能真正入乡随俗,采访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民间是一所大课堂,从民众中解习俗,其乐无穷。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此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7. 电视新闻节目子系统设计的元素类别有哪些?

【答案】(1)按新闻题材内容分类

按新闻题材的专业内容分类,有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几大类,各大类又分出更细的类别。

(2)按报道方式分类

按报道方式分,有动态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综合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3)按采访准备分类

按采访准备分,有预知新闻与突发新闻。

①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