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地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有: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使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协调起来,达到高效而持久的利用。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
对土地经营者当前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土地利用和经营的经济效果如何。
(3)为土地交易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活动日渐频繁。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
(4)为土地税收服务
(5)为土地管理服务
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2. 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答案】(1)土地类型分类是对土地这个客观实体的一种自然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2)研究和划分土地类型,对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①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查清土地资源数量,为评价土地质量和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②通过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了解土地的结构状态及其分布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土地结构提供依据。
③土地类型是景观形态单元,土地类型中标的分级是对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分类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的归纳,通过划分和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为制定土地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④通过划分土地类型,为建立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数据库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管理。
3. 试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土宜是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它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针对性更强。
(2)联系
两者使用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土宜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更小范围内的具体利用。
4.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主要体现在:
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牧草地退化;
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④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的总量大幅度下降。中国耕地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用地规模过大,建设外延扩展,热衷于城镇升格,用地盲目增加,土地利用率低。
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的质量损失十分惊人,一是高质量耕地尤其是水田占用多,开发补充少; 二是南方耕地净减严重,粮食生产能力损失较大; 三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耕地,质量较低。
(3)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大气、土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对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二、论述题
5.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主要有哪些成果?
【答案】如果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组成部分或专题研究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成果内容要与其他规划相互衔接,甚至也可以将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具体内容嵌入到总体规划报告中去而不必单列出成果。如果区域土地资源规划作为独立的研究进行,则规划的成果一般应包括主件、附件两个部分。
其中,主件的成果包括: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送审稿、区域土地源开发规划说明、区域土地
资源开发现状图、区域后备土地资源图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图。
附件主要是指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开发资金计划以及开发模式等具体文字说明和图件。
6. 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
【答案】可持续土地利用其5大基本原则如下: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决策循环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