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061金融综合之货币金融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派生存款
【答案】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又称为衍生存款。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派生存款的产生的过程, 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这一过程循环不断地在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最终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因此, 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 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2. 股利(dividends )
【答案】股利是指股东依据其所拥有的公司股份,从公司分得的利润。它是股东对公司投资所获得的报酬或收益。股利是公司董事会根据管理层的建议确定的、定期支付给股东的(通常按季度派发)。
3. Real Exchange Rate
【答案】Real Exchange Rate 中文译为“实际汇率”, 指在名义汇率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根据纸币制度下汇率是否经过通货膨胀调整, 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的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它是随着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的变动而变动的外汇买卖价格, 不能反映两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变化。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e 和E 分别代表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和P 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有关价格指数。实际汇率剔除了通货膨胀对于货币实际价值的影响, 因此它比名义汇率更能反映不同货币实际的购买力水平, 并且可以用来衡量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竞争力。
4. 金融监管(谨慎监管)[bank supervision (prudential supervision)]
【答案】金融监管(谨慎监管)亦称“金融风险监管”、“金融风险监督”。指的是对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和状况的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国家对“金融监管”或“银行业监管”所使用的概念。金融机构(主要是 指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是经营货币、提供支付中介服务的特殊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同时,金融业又是一个各种风险相对集中的行业,个别金融机构的问题非常容易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破坏公众对 金融体系的信心,进而引发社会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必须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国家对金融业也必须采取比一般工商企业更为严格、更为审慎的监管。这种审慎性,除了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比 一般工商企业更为严格、要求的条件更高等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审慎性”所实行的严格监管上。
5. 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答案】一价定律是关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商品价格定价规律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贸易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得同一种可贸易商品无论在什么地方出售, 扣除运输费用外, 其价格都是相同的。所谓可贸易商品是指套利活动能使其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的商品。根据此定律, 由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单位不同, 同一可贸易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的折算, 在数值上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表示同一可贸易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e 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
一价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英国金块主义者J•威得利首次提出的概念, 它反映了一种国际商品的套利条件。一价定律的成立基于自由贸易的严格假定, 即商品与服务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现实中自由贸易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 因此国际间就会产生商品套购, 套购者根据贱买贵卖的原则, 在低价国购买, 运到高价国出售, 从中获取无风险套购利润。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是绝对购买力学说的前提之一, 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提供基本的绝对形式, 可以说购买力平价说是一价定律的翻版。
6. 贷款出售(loan sale)
【答案】贷款出售,也称“二次参与贷款”,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某笔贷款部分或全部现金流出售给第三方,从而将这笔贷款转移到银行资产负债之外,使银行资产具有流动性的一种合约安排。通过贷款出售,银行不仅可以减少风险资产的比例,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还可以通过提供“售后服务”(如为贷款购买者收取本息,监督借 款单位的财务状况等)取得一定的收入。贷款的购买者一般保留对出售银行的追索权,即当借款人违约时,可以 向出售银行进行追索;但是根据买卖双方的协议,贷款销售也可以采取买断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当借款人违约时,贷款购买者无权向出售银行追索。
7. 非借入基础货币(nonborrowed monetary base)
【答案】非借入基础货币是指基础货币减去中央银行的贴现贷款的剩余部分。非借入基础货币主要来自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完全处在中央银行控制之下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会增加非借入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出售则会减少非借入基础货币。非借入基础货币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正相关。
8. 自我纠错机制(self-correcting mechanism)
【答案】自我纠错机制是指无论宏观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初始处于什么水平,它最终会通过宏观经济的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回复到产出的自然率水平。在宏观经济的自我纠正机制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则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经济恢复至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自动纠正机制发挥作用是缓慢的。但是,如果工资水平具有足够的弹性,价格水平的调整过程也非常快。因此,总供给曲线移向长期均衡位 置的过程需要的时间很少,经济也就能很快达到产出的自然率水平和自然失业率。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
【答案】(1)双重目标论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 要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 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的内容
双重目标论认为,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应当是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物质基础, 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者相互制约和互相影响, 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 也属于双重目标论。
10.简述货币危机的成因。
【答案】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又称国际收支危机(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就可以称为货币危机。就其狭义来说,货币危机是与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的汇率制度相联系的,主要发生于固定汇率制下,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
当一国爆发货币危机时,如果此时该国并不存在国内因素的金融危机问题,那么这一危机一般是由投机性资金流动带来的投机冲击引起的。投机冲击就其性质上来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基本经济条件恶化时发生的,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预期导致的;另一种则与经济基础无关,纯粹由于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带来的。
(1)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政府过度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基础恶化是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从而爆发货币危机的最基本原因。假定一国的货币需求非常稳定,而该国的货币供给由央行国内信贷及持有外汇储备两部分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国居民会通过向外国居民购买或出售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国际收支活动,引起外汇储备变化从而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
在该国货币供求平衡时,如果政府通过持续扩展央行的国内信贷来融通财政赤字,会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由于居民会通过国际收支活动来自动使货币供给与稳定的货币需求保持相等,因此国内信贷扩张必然同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
一国的外汇储备总是有限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信贷的持续扩张必然最终导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