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4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1)人民群众的构成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不同,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及其成员,也可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在当代,一切赞成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赞成“一国两制”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造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则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在哲学、科学和文艺等领域里,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从而提供丰富的初成品,成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直接依据。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他们直接创造出无数优秀的精神产品。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前途的巨大作用就突出地显示出来。人类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斗争始终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决定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2. 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1)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量史料确凿地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和集体的劳动成为可能。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有了分工和交换,就使财富的积累和大量占有他人劳动具备了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财富的私人占有便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趋势,最终导致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的瓦解,而代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得以发生。

(2)历史上最初的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和奴隶是最初的基本阶级。在氏族制度开始解体时,一方面随着社会职能的独立化,一些担任公职的人如酋长、军事首领、祭司等,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剩余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一部分富裕家庭,他们通过分下和交换使自己占有了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两部分人有可能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自己剥削,这便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与此相应,以往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往往只能被杀掉甚至吃掉的俘虏,现在被留下来做劳动力,而氏族中一部分穷人则由于贫困和负债而不得不去为富人劳动,这便是最初的奴隶阶级。

由此可见,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这_者又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既有相对剩余而又不足够丰富的阶段)的必然现象。阶级只是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3. 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

【答案】(1)简述

《历史与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的早期哲学著作,这本书引起争论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本书的主要精神是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但他在书中犯了把异化与物化混为一谈的理论失误。

(2)主要内容

在书中,卢卡奇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①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坚持辩证法是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的

途径,即具体的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没有了解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在卢卡奇看来,这个辩证法的特征有:

a. 是主客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来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b. 辩证法必然强调整体性。实证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静止和孤立的范畴来研究,永远不会得出否定现实社会的结论。只有坚持总体和历史的方法,辩证法才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c. 辩证法只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辩证法作为一个革命的方法,就在于找到一个既是历史主题又是历史客体的阶级,这个阶级能将主客体统一在自身中。

②总体性

总体性概念是卢卡奇独立提出来的。黑格尔反对独立片面地理解概念,必须在发展中运动中把握实体。黑格尔反对抽象概念,主张具体概念。卢卡奇则提出了抽象的总体性,把每个概念放到概念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要求把每个概念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认为庸俗唯物主义的表现方式和实证主义崇拜事实,认为事实是不可怀疑的。现代科学对待物和物的集合的力式来对待人。在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在生产对象中的个性消失了,批量生产中我的活动和自我没有关联。

③阶级意识

历史就是阶级意识或阶级意识的历史。阶级意识是理性的反应,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意识到所有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因为等级意识掩盖了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或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也就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纯粹的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自己发展的顶峰会陷入自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而革命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否成熟。之所以是无产阶级,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世界就不能解放自己,就具备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阶级意识,而这种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得的,无产阶级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④物化

在卢卡奇,物化和异化是不区分的。他从分析商品开始。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就商品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物的表现形式而言,是人的物化。劳动产品成了商品。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的原则。

随着合理化和物化的普及,这种自我客体化,即人的功能变为商品这一事实,最确切地揭与商品具同质性。随着这种合理化或专门化而来的,则是整体图景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