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过程。

(1)时代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从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中国向外国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那时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无一不热心于向西力一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传播过程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用节译或转述的方法,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然而这些介绍既不系统,又缺乏准确性。到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开始认真地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经在中国传播,便逐渐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为广大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认同,成了先进分子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 如何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

【答案】(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质与量的关系

①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作定性研究; 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称作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人们只有在认识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进行较具体的指导。

②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

在“度,,中。

3.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4.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5. 价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如何完整认识?

【答案】(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 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2)作为客体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道德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在于满足主体物质的或精神方面的需要; 精神性的东西只能满足主体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以至整个人类。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这些都是价值问题之所以特别复杂的根本原因。

6.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

【答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

(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①《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

②《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

③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社会过渡。

(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

①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