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之《社会保障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援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案】(1)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相同点
只者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又由许多项目构成。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由其各个层次的诸多项目构成的整体。如果把这些项目从保障对象、保障目标、资金来源、给付方式等方面加以归纳,可归总为三种不同的保障形式,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它们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差异
①保障层次不同
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救助面对的是陷入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其救助(待遇)水平通常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待遇最低的制度安排。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福利不仅保障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需要,还要保证个人和社会有发展的可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②保障对象不同
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但只有生活陷入困境或者遇到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并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的援助;
社会保险面向全体了劳动者,有特定的年龄、职业或性别等身份限制:社会福利按照其不同的项目面向特定的群体。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都体现了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征,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得到社会救助; 有些社会福利是全社会人人有份的;
而社会保险等却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但又并非是权利与义务对等。
④给付方式不同
社会救助包括现金援助、实物援助、服务援助等,一般根据不同社会救助对象的具体需要来提供; 社会保险主要是以现金给付; 社会福利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
上述特征是社会保障系统各项目的不同,决定它们在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岗位各自占据不同的地位。
2. 简述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如何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答案】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这样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在于其本人的满足度,包括对物质占有的满足; 也可以是知识、情感、欲望等方面的满足。全部的福利即是对上述所有要素的满足。这种满足在经济学上可用效用加以表达和衡量,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程度就越高。在经济学中,通常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和价格的波动来计算效用的大小和波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的个人福利的总和,国民收入总量愈大意味着国民福利或全社会的福利愈大。
(1)经济福利
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这涉及两个方面:
①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得社会产品的数量增加,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化
这里,要增加社会产品量,就必须使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收入量。为此,庇古从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概念和关系加以论证。他认为,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时,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量。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者依靠自由竞争市场是难以求得平衡的。所以需要政府制定政策、采取税收措施加以调节。
②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均等化
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来增加经济福利。为什么通过收入的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呢? 庇古是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根据得出通过收入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结论的。按边际递减规律,货币等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越小; 而收入越少,其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因此,政府通过一些收入转移的措施,把货币收入从高收入者处“转移”一些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就可以增加社会总的货币边际效用,使社会总的满足度增加。
(2)社会福利
富人向穷人转移收入有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强制的转移,也有富人自愿地捐赠和举办福利设施等自愿的转移。庇古认为,自愿转移比强制转移要好,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具体地说,收入转移后,补贴穷人的方法包括多种社会保障服务计划,如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通过这些途径的收入转移,可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
3.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以下领域:
(1)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
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补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竟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2)在经济领域
①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社会保障愈是残缺不全、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②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际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③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
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周期与周期之间的蓄水池,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亦随之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对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起重要作用; 当经济哀退时,失业率提高,由于失业者不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减少,而失业者及经济衰退带来收入下降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保障待遇的要求随之增大,又使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具有唤起有效需求、提高国民购买力的功能,最终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④社会保障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是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 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起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又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奠定了基础,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
(3)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