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与雅典教育不同,斯巴达( )。

A. 接受军事训练

B. 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

C. 实施家庭教育

D. 重视女子教育

【答案】D

【解析】与雅典教育的不同,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①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②女子教育的另一目的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2. 关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 人道主义

B. 古典主义

C. 世俗性

D. 解放性

【答案】D

【解析】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①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 ②古典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 ④宗教性。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不包括解放性。

3. 下列选项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世俗性

B. 宗教性

C. 贵族性

D. 平民性

【答案】D

【解析】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重塑个人,以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相信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4. 中等教育方面设立一批“中心学校”,在欧洲首创了中学的自由选修制度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这个国家是( )。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瑞士

【答案】A

【解析】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方案因掌权派别的短暂执政期而难以实施,只是在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大资产阶级执政稳定后,才实施了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初等学校教师的考核,保障

,在欧洲首创了中学的自由工作稳定性及生活水准的提高; 中等教育方面设立了一批“中心学校”

选修制度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特别是创办了包括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在内的一大批高等科技专门学校和科学机构,培养了众多高级科技人才,奠定了拿破仑帝国区的基础。

5. 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 描述性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 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

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

,同时属于在程序性知识当中。 性知识实质是“有关…的知识”

6. “如果现在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有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么这只是表明,直到现在人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的珍惜还是甚于对他的精神健康的珍惜,他对后代的物质财富的关心,超过对他们的优良教育的关心。”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 )。

A. 乌申斯基

B. 苏霍姆林斯基

C. 凯洛夫

D. 赞科夫

【答案】A

【解析】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主张,为发展教育学,培养一批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便是创办教育系。设立教育系的目的是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其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应用。他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托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的子女的道德和心智托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祖国的未来托付给他们。由于乌申斯基以其卓越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活动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誉为“俄

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题中所述正是乌申斯基关于设立教育系的理由的论断。

7. 《雷沃休姆报告》主要针对的教育阶段是( )。

A. 初等教育

B. 中等教育

C. 高等教育

D. 继续教育

【答案】C

【解析】1981至1983年,在雷沃休姆基金会资助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被称为《雷沃休姆报告》。主要内容有:①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加快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英国振兴经济的需要; ②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职业多变化的需要; ③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的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承担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课题; ④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以减轻国家的负担,等等。

8. 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 视觉适应

B. 望梅止渴

C 青春期男孩变声

D. 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