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并不是唯一答案,对文意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B .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
C . 文意归纳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关注文本,并言之有理就可以鼓励
D . 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时,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这位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

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编制的问题系列,回答问题。①“几乎全部旅客都进入了这个或那个旅馆……““几乎”和“全部”怎么能够放在一起呢?②这个年轻的庄稼人,是怎样站在破帝栅底下的呢?最吸引你注意的是哪几个动词?③“他并不怎么着急地思量,到哪里去过一夜……”那他思量什么呢?④走进一家小饭铺,有什么好高兴的?为什么要加上“满脸笑容”四个字?⑤吃完汤面和馍馍,为什么要带一句“打着饱嗝”?这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⑥梁生宝是怎样拿出一张五分票的?文章为什么要把这一细节写得这么详细?⑦梁生宝“要了五分钱的一碗面,喝了两碗面汤”是不是太“抠门”了?⑧如果你是小饭铺的服务员,站在一旁,会怎么看待梁生宝?现在你读了全文,又是怎样看待这一人物的?⑨“他想,在这里甜美地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买了稻种以后,梁生宝会怎样返回汤河?对以上问题设计意图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②③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子人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④⑤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旨在让初步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⑥⑦⑧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问题⑨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以下是教师教授《观舞记》一课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期中考试前我们学习了《安塞腰鼓》一课,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提到“安塞腰鼓”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1:激情,雄壮。生2:我想到的是大量排比、比喻、短句的使用,使文章非常有气势。生3:我补充一点,还有反复的使用。师:是啊,语言艺术家刘成章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将安塞腰鼓这一视听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观舞记》,这篇课文是冰心所写,她笔下的舞台艺术也是摇曳多姿、神采斐然的。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由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引出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导入简短、准确、有效,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则导入没有趣味性,不具有启发性,是无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善于总结和引导,很好地做到了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导入。 以下是教师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母亲抚摩你发迹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中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一路走来的爱与哀愁。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教师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导语亲切自然,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具有普遍性。 该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课文内容、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心理特点等。 以下是教师讲授《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了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小说情节导入,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导语新奇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个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该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教学设计题)李白《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情况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唐代孟棨《木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见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故事。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题干中的案例,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