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805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2. 第四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 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
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 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
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埃叙接受停火。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3. 海湾战争
【答案】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各,对伊进行连番轰炸。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
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己无稳定的阵地。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然而,美国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是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海湾正好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
4. 柏林墙
【答案】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东柏林建立的围墙。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其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丝网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5. 掷出窗外事件
【答案】“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6.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
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7. NMD 和TMD
【答案】NMD 和TMD 二者是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NMD 是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拦截袭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TMD 是指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保卫驻海外美军及盟国免受导弹袭击。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战略的转变过程基本是从重视TMD ,到TMD 、NMD 并重,再到重视NMD 。冷战结束后,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两极对峙结构瓦解,美俄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美国仍不惜动摇世界军控基石的《反导条约》,违背世界裁军大势,不惜巨资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战略意图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保持美国的超强地位,遏制潜在对手; ②加强与盟友的军事联系,同时给军火商带来经济实惠; ③提高美国高科技的竟争力; ④对付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防止导弹扩散。众所周知,武器技术究竟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的,根本无法根据技术本身作出区分。可见,NMD 、TMD 虽然被标榜为防御性武器技术,但实质上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技术。它们的部署将给国际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8.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丁《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题
9. 简述美国在战后所推行的“遏制”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美国“遏制”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认为,作为潜在的敌人,苏联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必须利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牵制苏联,阻止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遏制”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美国政府的战略用语,“遏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947年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和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凯南于同年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该文鼓吹美国应“采取坚决包围的政策,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2)美国“遏制”政策的影响
随着美国侵朝战争的失败,“遏制战略”宣告破产。但是,遏制理论仍是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