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50艺术与传播基础理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琵琶记

【答案】南戏名作。高则诚撰。宋代南戏的开创性剧日《赵贞女蔡二郎》原是一部婚变悲剧。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高则诚对此剧作了另外的处理,把悲剧改成了正剧。《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赵五娘是贞孝典范。大灾之年,公婆饿死。赵五娘身背琵琶乞讨进京,寻找蔡伯喈。高则诚笔下,蔡伯喈不情愿地参加了科考,之后做了牛承相的女婿,却又不能忘怀赵五娘。剧中牛丞相和牛小姐也不是恶人。结果是牛小姐接纳了赵五娘,一夫二妻,蔡伯喈辞官还乡,庐墓尽孝。完成了“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的主题。

2. 康塔塔

【答案】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康塔塔传人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 现代芭蕾

【答案】现代芭蕾舞,是一种流行的舞蹈形式。现在的人们对古典芭蕾舞与现代芭蕾舞的认识,一般都是以20世纪初发生的现代艺术潮流对芭蕾的影响为分界线的,在此之前的芭蕾都是遵循芭蕾原有的城市规范化风格特征,都认为是古典芭蕾。而现在产生的许多芭蕾作品,在选择题材上就和以往的芭蕾有一些区别,并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从其他类似的舞蹈种类当中吸取或者借鉴了舞蹈词语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区别古典芭蕾的风格,这就是现代芭蕾。

4. 科波拉

【答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39年4月7日一),美国著名导演。新好莱坞的辉煌时代在70年代。70年代的青年导演们重回类型电影的传统,试图开掘出经典类型电影的新元素,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灌注个人的艺术追求。拍摄有《教父》、《现代启示录》的科波拉就是典型代表。

5. 《好大的风》

【答案】《好大的风》是山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艺术片。1988年度第三届电视“星光奖”获奖作品,同时获优秀摄像奖。导演:大为、志军; 摄像:大为。内容上将12首陕北信天游基调的民歌加以现代的音乐处理,反映西北人民丰富而深沉的民族感情与鲜明的地方特色。该节目追求造型效果:运用大色块对比。

6. 轰动效应

【答案】轰动效应是指电视剧播出之后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这种强烈的反响,是由电视剧内在的审美观念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人们的心理形成强烈冲击造成的。优秀的电视剧总是有内在的审美观念和外在表现形式和谐统一的完整结构,它来源于电视剧艺术家对时代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欣赏趣味。符合电视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正是电视剧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基本前提。

7. 梁辰鱼

【答案】明代戏曲作家、音乐家。字伯龙,号少自、仇池外史,昆山人。是昆山腔的改革家和歌唱家。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给予昆腔传布很大助力。到了梁辰鱼,昆腔焕发出舞台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作有传奇《浣纱记》。

8. 草台

【答案】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集镇的戏曲班社。得名于“草台戏”,常在乡村或小城市中流动演出。与城市的固定剧场和城乡寺庙的固定戏台相区别,农村节庆演出有临时搭建的戏台,演毕拆除,这种戏台俗称“草台”。草台班接近下层群众,反映社会实际,所演剧目大都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也造就过很多优秀演员。

二、简答题

9. 简述蒙太奇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 的中文译音,原为建筑学术语,意味构成、装配,组成。在电影中,蒙太奇是指按照特定的创作目的和遵循一系列艺术规则对镜头与镜头、画面与声音进行有机组合的基本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创造出电影作品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完成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叙述,表达具有内在逻辑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和谐的节奏和风格。

因此,蒙太奇不只是一种剪辑规则,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创作方法。蒙太奇一般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种。

(1)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是影视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叙事蒙太奇又可以分为线性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2)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指以相连或相叠的镜头、场面、段落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比喻、象征的效果,引发观众的联想,创造更为丰富的含义,从而表达某种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绪。其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感和揭示意义。主要包括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

(3)理性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是指通过在画面之间建立关系来传达特定的抽象思想,从而引发观众的理性判断与思考,主要包括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和思想蒙太奇三类。

10.简述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答案】(1)话剧的产生与发展

话剧又称“科白剧”,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舞台剧形式。话剧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戏剧形态分化的结果。后其经过古典主义阶段而体现出向古希腊传统的回归的趋势,再经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而带有更多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19世纪,话剧体现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客观地再现生活。

(2)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①话剧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被介绍到中国。1928年,洪深、田汉等人倡议而冠“科白剧”以“话剧”一名,沿用至今。从此,话剧作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形态在中国得以发展。

②话剧“中国化”

a. 20世纪30年代以来

30年代,作为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传统戏曲,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样式。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30年代的话剧活动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其主要表现为:从知识分子圈开始走向社会大众;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学派占据统治地位到走上民族化之路。话剧真正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职业剧团开始出现,随之又涌现出曹禺、夏衍、田汉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了《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一批优秀剧作。

b. 20世纪50年代至今

20世纪50年代又涌现出《茶馆》、《虎符》、《关汉卿》等一批优秀剧作。他们都以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而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c. 焦菊隐导演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

从导演《龙须沟》开始,焦菊隐即着意于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他在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倾心于如何将中国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话剧中来,并且把它同斯氏体系相融合,打通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他赞成“内心体验”,“逼真地再现生活”,但更追求戏剧的诗意境界,强调“心象”,追求高度的艺术概括,以创造具备高度的艺术真实的舞台形象。

总之,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产物,20世纪的中国话剧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现实主义戏剧到创造自己民族形式的历程。历经数千年,话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并且以其启蒙的立场、批判的姿态得以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