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836文学评论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俳句
【答案】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2.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3.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4.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
,其次是视觉上的“寂”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
,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
感受。
5.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
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6.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
,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
,堪称“印度的灵魂”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7.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8. 马查多·德·阿西斯
【答案】马查多·德·阿西斯是巴西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被同时代人称为“首屈一指”和“独一无二”的作家。时至今日,巴西文坛几乎一致公认他是有史以来巴西“历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巴西文学界享有独尊的地位。马查多·德·阿西斯的代表作有《金卡斯·博尔巴》、《布拉斯·库巴斯的死后回忆》和《堂卡斯穆罗》,它们被巴西文学界称为“不朽的三部曲”。
二、简答题
9. 谈谈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和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答案】(1)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
①艺术高于生活
唯美主义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现实. 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 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 艺术家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接受道德标准的约束。
②为艺术而艺术
对于唯美主义而言,文艺应脱离政治、道德、社会而“自治”,要超越任何的功利目的,才能实现纯粹的美。创造美,是艺术应该追求的唯一目的。
③形式之美是纯粹美的体现
唯美主义提出“形式是一切”,重视艺术形式的美,着力探讨诗歌与音乐、绘画的关系,锤炼文学的表现形式。
(2)唯美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①康德哲学是西方唯美主义的直接滥觞。
康德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为唯美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沦基础。
②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戈蒂埃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论
戈蒂埃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并在诗歌创作中努力实现自己提出来的文艺主张。60年代,唯美主义在法国形成第一次高潮。巴那斯派出现,他们的影响和创作实绩进一步拓展了戈蒂埃的工作。其参与者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
③19世纪40年代起,唯美主义在英国逐渐形成一定声势,并在80至90年代抵达第二次高峰
作家罗斯金为英国的唯美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系统地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沦,指出艺术美脱离现实,是孤立的、独特的。作为佩特学生,的王尔德则将其接受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创作化、生活化,并提出美高于生活的观点。王尔德的文学活动,代表了唯美主义发展的高峰,但随着他的入狱,其创作走向停滞,唯美主义也日趋沉寂。
(3)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
①思想上
a. 认为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互相应和、互相沟通,诗人的任务就在于挖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契合关系和内在联系;
b. 表现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深切的危机意识,试图通过艺术来超越平庸、虚假的社会现实和堕落、浅薄的文化。
②艺术上
a. 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和忧郁的情绪,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b. 善于运用通感、暗示和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井升华为哲理,充满了神秘色彩。
c. 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在语言和韵律上精益求精,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
(4)前期象征派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①象征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美国诗人爱伦·坡那里。而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期的文学活动则开启了象征主义在文学思想和表现方法方面的探索,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先驱。波德莱尔将都市的丑恶纳入了诗歌表现范围,从中发掘美,传达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失望情绪。他提出了“通感”说,指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人的各种感官都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关系。
②19世纪80年代,在波德莱尔文学活动的影响下,一批诗人团结在《象征主义者》等报刊周围,揭起了象征主义的大旗,形成了一股潮流。其中,莫雷亚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