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626心理学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加工水平理论宣称( )。
A. 语义编码的单词通常将比字形编码的单词记忆的好
B. 字形编码的单词通常将比语义编码的单词记忆的好
C. 语音编码的单词通常将比语义编码的单词记忆的好
D. 字形编码的单词通常将比语音编码的单词记忆的好
【答案】A
【解析】按照加工水平理论,加工水平越深的单词,其记忆成绩越好,因此,不同的编码类型单词的记忆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应为:语义编码>语音编码>字形编码。
2. 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
A. 消除法
B. 恒定法
C. 随机法
D. 匹配法
【答案】A
【解析】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可采用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
3. 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答案】C
【解析】双盲法就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晓实验真实意图,从而排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效应对实验结果的污染的方法。恒定法是使额外交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 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平衡法是指通过平衡实验组和控制组中额外变量的效果予以抵消平衡的方法。
4. 记忆表象有可操作性的经典实验是( )。
A. 心理旋转实验
B. 人工概念实验
C.etroop 实验
D. 点探测实验
【答案】A
【解析】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和谢帕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做的心理旋转实验研究证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5.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 )。
A.5士2
B.6士2
C.7士2
D.8士2
【答案】C
6. 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 )。
A. 《定量分析手册》
B. 《心理学大纲》
C. 《实验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基础》
【答案】C
【解析】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7. 在一个实验中,被试的简单反应时是300ms 辨别反应时是450ms ,选择反应时是850ms 。该被试的选择时间是( )。
A.550ms
B.400ms
C.150ms
D.100ms
【答案】B
【解析】选择反应时包括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的时间和基线时间; 辨别反应时则包括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选择的时间等于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8. 研究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是( )。
A. 形容词检表法
B. 时间抽样法
C. 情绪诱导法
D. 刺激反应法
【答案】B
【解析】情绪的常用实验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刺激反应法和情绪诱导法。刺激反应法是通过外部的刺激与反应来推断个体的内部情绪,这种方法只能研究情绪本身,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方法是情绪诱导法。
二、简答题
9. 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1)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2)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结论的原因。
①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因为对于大多数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种群)、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或居住区)、疾病以及
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疾、脑外伤、灾难后果)而言,只能选择而不是改变。
②但是,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变量上是相等的。即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无法排除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因此,通过准实验得到的结果便不能像真正的实验结果那样可以安全地、毫无闪失地归因于自变量,而所得出的只能是自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即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严密控制、逻辑精巧的实验研究是获得因果关系的惟一有效途径。
(3)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新教材、新教法的试用过程,以及在医学的疗效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典型的准实验设计。举例如下:
①例如,研究者想研究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前,选择的教学班是两个现成班级,不可能因为实验而将两个班拆散后再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只能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依照准实验设计的模式,前测成绩是两个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和他们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成绩作为两个班开始比较的基础。实验组实行的处理是对教材逻辑顺序的调整和增加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控制组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及教法。后测成绩来源于对两班学生实施的同一测验的测验分数。这就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