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634西方哲学史一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2.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3.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4.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
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答案】(1)定义
他认为时间是“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依先后而定”指均匀计数的方式。“运动的数目”指按此方式衡量运动所得到的一个个数目,即“现在”的系列。
(2)特性
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时间的间断性表现在“现在”的前后之分,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他认为“现在”是能被计数的先后数目,现在作为存在是同一的,但又不是同一的,因为现在在计数过程中有先后之分。
(3)意义
他第一次把时间的单元分析为“现在”,把时间看作是由“现在”所构成的连续的系列。他的时间观,比较完美地解释了时间的均匀流动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不停驻的连续性等特点,对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
(1)论辩术
智者通过不恰当的区分,混淆概念,提出不适当的定义以及制造矛盾的方式进行论辩。论辩术主要通过对话实行,通过一层层的带有暗示或者限制回答力式的提问,智者最终诱使对力一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是明显荒谬的。智者的论辩术带有逻辑推理意味。
(2)雄辩术
智者的雄辩术是滥用修辞的手段。这种方法诉诸大概、可能,通过对人的情感和信念施加作用,而不是通过明确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
(3)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的比较
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辩证法是在思索一般概念和个别事例关系; 智者只是在表面上思索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智者即便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推论。辩证法的任务正是审查这种推论,因为它是与原因相关的悖谬。
7. 四因说。
【答案】“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存在的原因的著名学说。
(1)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是实体。因此他提出“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说明实体产生的原因。
(2)内容
①质料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实体,但作为最基本的实体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即质料和形式都是实体。形式相比于质料更是实体,因为是形式把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定形的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是形式。
②形式与质料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这个序列的最下端就是没有任何形式的“纯质料”,它相当于“非存在”; 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或“形式的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又称为“神”。
③形式和质料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诉之于目的论。自然本身同人工物一样,也含有目的因。在由自然产生的事物中,这目的就表现为质料对形式的追求、趋向,但不是质料主动追求,而是形式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形式不是抽象僵化的形式,而是能动的活动。
(3)关系
①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②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三者合一。“四因”就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8. 简述阿伯拉尔关于辩证神学的主要观点。
【答案】阿伯拉尔关于辩证神学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力面:
(1)辩证法是发现论据的学问
阿伯拉尔认为,逻辑包括两个部分:发现论据的科学、判别论据的科学。他认为辩证法是发现论据的学问,只有在寻找论据、探索论据并确定了论据的真理性之后,证明推理才可以继续进行。辩证法的首要任务是探索、批判,而不是解释、证明。
(2)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
阿伯拉尔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指出神学信仰中包含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他在《是与否》中列举了大量的神学论题,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是列举了被认可的正反两种观点。这个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神学获得了“辨证神学”的标准形式。
(3)解释神学信仰中的矛后之处
阿伯拉尔对上述权威的意见中出现的矛盾作了解释。在他看来,错误的意见不是由于信仰引起的,而是由于错引了伪托的权威著作。他主张人们有对一切权威著作进行批判的自由。
这样,阿伯拉尔就论证了辩证法在神学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