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634西方哲学史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诺斯替派
【答案】诺斯替派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的混合体系,是受诺斯替教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又称灵智派。它起源于1世纪,2~3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其主要思想是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善的精神世界和恶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由造物主创造并统治的。它着重于启示的知识在拯救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来到世上把属灵的知识给予人,从而使人从物质世界的奴役中得救。它还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禁欲。诺斯替派的某些思想与正统基督教相冲突,使正统基督教信仰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对早期教会危害极大的一个异端派别。
2.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3.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4. 智者
【答案】“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源于希腊语的“智慧”。公元前s 世纪后期,“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智者是教给青年某些知识的人,从而获取酬劳,他们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论辩术和修辞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年是有用的,但这些学问只是“术”,还称不上“学”。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不传授知识学
理,其教学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二、简答题
5. 西方哲学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几种? 请简述其中一种的基本内容。
【答案】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1)代表人物与方法
①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
②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进行史上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③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2)“托马斯五路证明”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五路证明”是指:
①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整个过程,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②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每一个事件都有因可循。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③可能性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④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
⑤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6.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的感觉论。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认为内感觉是通过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印象进行再认识。他坚持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的观点,并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
(1)外感觉
外感觉有五种,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五种外感觉中,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触
觉是最一般、最基本的外感觉。因为触觉可直接与可感事物接触,不像其他的外感觉需要依赖中介事物。按照他的观点,外感觉接受的是可感事物的印象。
(2)内感觉
内感觉包括想象、辨别、通感和记忆,其中想象在内感觉中最为重要,它为理智提供了原始材料。
①想象是对感觉的印象进行初步的抽象,然后将印象中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或者在分离之后再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印象。
②通感是对外感觉的综合,即将从不同感官得来的不同印象综合成一个统一的印象。
③辨别是将所感知的对象与自身联系起来,然后对其进行评定。
④记忆是把外感觉和内感觉中的印象储存起来,可以在心灵中随时再现。
(3)感觉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有感觉才有理解”,感觉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理智之中没有不被感觉先行知道的东西”。
7.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1)对以往灵魂观的批判
①对柏拉图的灵魂观的批判
柏拉图倾向于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是宿主的活动。因此,感情和知觉等活动不仅是灵魂自身的活动,也是宿主的活动;
②对二元论的批判
二元论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的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那么就不能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适合,灵魂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被归结为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
(2)灵魂的定义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在宇宙中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
②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③生命是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灭变化的运动过程。生命有潜能和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即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与从外部推动生命的事物做位移运动的推动力小同。
(3)灵魂的分类
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