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间结构, 像‘the book sells well’,主要出现于口语中,而很少在书面语言和规范语法中涉及到,其受关注的程度远远逊色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然而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生成语法学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间结构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吸引了很多语法学家对其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两大观点:句法生成观(代表人物Stroik)和词汇生成观(代表人物Fagan)。一方面,句法生成观认为中间结构的生成牵涉到句法移位规则,与管约理论下被动结构的生成模式是类似的,中间动词将包括域外论元在内的所有论元全部投射到了句法层面上,生成过程牵涉到两个关联操作,即域外论旨角色的降级和域内论旨角色的升级;而另一方面, 词汇生成观认为中间结构的生成不涉及移位;中间结构不是靠句法而是在先于句法层面的词汇层面生成,外论元不在句法上实现。到目前为止,两种理论都很难合理圆满地解释中间结构的生成机制。论文首先对中间结构的界定作了细致的划分,又进一步地对先前语法学家提出的中间结构生成方法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中间结构和印欧中间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提出了情态助动词插入说。论文认为,由于情态助动词的插入,为满足投射原则和题元角色原则,中间结构的内论元“迫不得已”移至主语位置,并最终生成中间结构;同时为满足语义饱和原则,中间结构的主语以隐性形式存在。针对各种语言的不同结构形式,我认为情态助动词可以参数化,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论文最后提出了一些遗留问题,比如是否应该将某些类似中间结构的事件性句子归为中间结构,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