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42艺术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表演艺术
【答案】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美的形式既是意象创造的中介,也是情感对象化的中介,或者说艺术既能创造形象,也能表现情感,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重形象的创造,或重情感的表现。
2. 技术美(功能美)
【答案】技术美(功能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生理快感,美感和某种精神快感。在当代,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得比重就越大。
3. 审美范畴
【答案】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小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小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 审美教育
【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不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5.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6. 世界文学
【答案】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述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己经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 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二、简答题
7. 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案】“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它对模仿说的发展则在于,指出艺术不仅能把握个别现象还能把握一般本质,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艺术的真理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2)“模仿说”对自然主义文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论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模仿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最后的体现。它是现实主义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立场的极端化。自然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 美国的德莱塞、诺里斯、杰克·伦敦等。
总之,柏拉图及其“摹仿说”不但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后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功利论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 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8. 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答案】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差异性与普遍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①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中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共同的美感。
②因为人类生产实践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艺实践、审美观念和理想等,不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处于承传更新的过程之中,新时代是对旧时代的扬弃,在新时代中包含着旧时代合理的东西。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也包含着美感的共同性
①同一民族内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都能够产生美感的共同性。
②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孤立进行的,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民族人民并不满足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不断地与邻近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民族和国家的频繁交往,使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可能。
③长期的文化交往使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被本民族人民所消化、理解,并不断积淀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中,这就为不同民族间产生共同的美感提供了思想和心理基础。
(3)美感在阶级的差异性中更是包含了它的普遍性:从一个阶级内部来说有普遍性,在不同阶级之间亦有共同性。
9.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 “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10.如何理解荒诞感。
【答案】(1)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2)荒诞感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人与世界的疏离,一个是由此造成的心理苦闷。
(3)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类型,可概括为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荒诞感更多的似乎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
(4)荒诞是反形式,这点和丑接近,荒诞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对审美主体的知觉和想象造成障碍和冲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