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计学801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案】(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消费掉,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而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来考虑。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①基本实现条件:I (v+m)=Ⅱc 。即:第I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 (c+v+m)=Ic+IIc,即第工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工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

③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O+V+m)=1(V+m)+L工(V+m),即第II 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 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Ⅰ部类为第Ⅱ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II 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II 部类提供给第Ⅰ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I 部类对消费资

①第Ⅰ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I 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II 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

式中,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其实物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即: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第I 部类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等。

②第_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II 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

式中,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其实物形态是追加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二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二是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二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沉下的消费需求得到解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冉生产情况下所增加了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也得到满足。在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后,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进退? 分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向。

【答案】(1)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某些国有企业的国退民进是富国强民的必然选择。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和保护等一系列体制和法律规定的总称。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主要特征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以及流转顺畅等。我国在产权改革之前的状况是责、权、利不清晰,国有企业人人有份却人人不管,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而进行产权改革至少有如下几个有利点:

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激发;

③有利于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④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实现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⑤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因此,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某些国有企业的国退民进是富国强民的必然选择。

(2)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单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自1979-1983年: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简政放权,放权让利,重点在放权让利。

②第二阶段自1983-1987年: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③第三阶段自19871992年: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国有企业承包制。

④第四阶段自1992-2002年:以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标志,整个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明确为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以往主要在分配关系上,转向从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

⑤第五阶段自2002年至今: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作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从外部环境到改革本身的深入程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3)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根本体制性矛盾,即是指目前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在根据市场经济一般要求进行体制改造中,遇到的源于国有制本身的体制性矛盾,或者说,在企业国有制性质不变,在整个社会国有制企业所占主体规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满足和根本就不可能满足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体制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冲突上: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离与国有制内在的政企合一间的冲突: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与责任对称性与国有制企业权责失衡间的冲突。

(4)改革的方向就是十五大提出的所有制改革:

①明确地认识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重新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④指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包括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如何组织、管理、经营、运作的具体办法、途径和方式。随着改革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的形式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这是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3.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劳动力价值降低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提高同时存在的原因。

【答案】(1)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小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提高剥削程度,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单个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