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866管理学综合之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2. 土地统计与土地登记

【答案】(1)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2)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土地权利登记简称土地登记,是确立土地权利的法律依据。世界主要有三种登记制度: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我国采用的登记制度是权利登记制。

3.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4.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5.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

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6. 土地征用

【答案】土地征用,就是指国家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征用是一种合法地强制性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必须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征用体现出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与变换,必要的“征用补偿”是保障征用行为的关键。

二、简述题

7. 简述科学的自然资源观。

【答案】科学的自然资源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就整个自然界而言,资源是无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将更加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弥补或取代原来的资源。但是,就某一种资源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自然资源的有偿性

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不受威胁,人类得消耗一部分劳动。同时从合理利用方面考虑,必须变资源的无偿性为有偿性,实行对资源的有偿占用。

自然资源的价值应从排污费、赔偿损失费、保护费、治理费、研究费和管理费等六方面进行合理的衡量。

(3)保护资源的“全民性”

当今的环境保护必须动员全民的力量,才能卓见成效。设想大气层一旦遭受破坏,就会影响到各国的环境质量,不管某一个国家在本国疆域之内采取多么有效措施都无济于事。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能靠自己的力量消除日益深化的环境危机,应共同对付环境问题。

(4)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环境

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进而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反过来,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经济效益,而且污染土地、大气和水体,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阻碍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因此,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环境,对资源的最佳利用,就是对环境的最优保护。

8. 在土地管埋中如何运用生态规律?

【答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是土地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在整个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的载体(其他一些自然环境依附于土地而发挥其功能)。因此,土地的科学管理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掌握和运用生态平衡规律,以优质高产的平衡代替劣质低产的平衡,进而

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土地环境管理的重要任务。

将生态平衡理论应用于土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收获量小于净生物生产量

只有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相等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才能成为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从土地生态系统中收获产品的数量不能超过它的生产量,这是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生态系统必须遵守的生态平衡规律,也是生态系统的生态阈限。

根据这一规律,任何一片森林的采伐量必须等于或小于其生长量。否则,森林面积将日益缩小,或者将逆向演替为灌丛和草地,甚至成为基岩裸露的不毛之地。此外,草原的载畜量也必须和产草量相平衡,不然草原就会退化。

(2)调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或农田、人工林、饲料地,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能量与物质流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系。生态系统里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成分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凋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即就是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的原则,应用这项原则既可以保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又可以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只有重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才能避免因结构或功能的过度损害而导致环境退化的连锁反应。但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等于回避人为对其的干预和控制。

(3)充分运用生态因子区域分异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水、二氧化碳和矿物元素等生态因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点。应该充分发挥各类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性能,按生态系统的区域性规律分区划片,作出生态区划,并根据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平衡规律,因地制宜地安排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充分发挥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

(4)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土地生态系统

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能破坏旧的生态系统,也能创造新的生态系统。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需求,决不能消极维护生态系统的面貌,坐等大自然恩赐,而是努力探索生态系统及其平衡的各种规律,进而去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新的生态系统。

只有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应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调节人地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持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9. 简述土地使用权转让监督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2)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当签订转让合同。

(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