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1)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2)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结论的原因。
①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因为对于大多数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种群)、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或居住区)、疾病以及
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疾、脑外伤、灾难后果)而言,只能选择而不是改变。
②但是,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变量上是相等的。即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无法排除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因此,通过准实验得到的结果便不能像真正的实验结果那样可以安全地、毫无闪失地归因于自变量,而所得出的只能是自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即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严密控制、逻辑精巧的实验研究是获得因果关系的惟一有效途径。
(3)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新教材、新教法的试用过程,以及在医学的疗效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典型的准实验设计。举例如下:
①例如,研究者想研究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前,选择的教学班是两个现成班级,不可能因为实验而将两个班拆散后再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只能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依照准实验设计的模式,前测成绩是两个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和他们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成绩作为两个班开始比较的基础。实验组实行的处理是对教材逻辑顺序的调整和增加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控制组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及教法。后测成绩来源于对两班学生实施的同一测验的测验分数。这就构成了一个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②再例如,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种药物是台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为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均使用甲套材料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控制组不接受; 第三阶段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习材料乙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这是后测。这也是一个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准实验设计中,被试不是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条件中的,所以在控制个体差异产生的无关变量上,没有实验设计严格,可能会产生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或前后测的交互作用等; 因而准实验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2. 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
【答案】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 ,fMRI 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 简述实验心理学在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答案】以人类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有: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已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小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小良反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填密、危险程
度最小的研究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研究者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
(4)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小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4. 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答案】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1970)的实验研究了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让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
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中都比控制组差。但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病人与控制组的成绩一样好(词干补笔中控制组稍优于病人,但差异不显著)。换句话说,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5. 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案】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
中,I 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
出:其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 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其中S 为感觉,i 为刺激强度,K 、C 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6.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 请分析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答案】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以及平均差误法。
(1)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
用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时间误差; 空间误差; 动作误差; 顺序误差等。
(2)各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①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习惯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同的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期望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反的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习惯误差会造成递增序列阈限增高,而递减序列阈限降低,期望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习惯误差相反。
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的兴趣,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提高的现象。疲劳误差则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产生的疲劳或厌倦情绪,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