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汉语知识(同等学力加试)之现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2. 轻声

【答案】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例如“妈妈”、“桃子”、“里头”、“坐下”中的“妈、子、头、下”都读轻声。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3. 语素文字

【答案】语素文字是记录语素的文字,又称表语文字。它用来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

,因而和语言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义单位)

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例如汉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所以有人把汉字说成语素文字。汉字大都代表语素,表示语素之义带有语素之音。

4. 字音

【答案】字音是把一个字的音(音节)分成前后两段,即分析成声和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贯通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称作声调。

5.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6. 直接成分分析法

【答案】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是分析短语和句子的方法,它来源于国外结构主义语法学派。分析时尽量切分出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即一分为二,所以又称“二分法”。遇到不能二分的兼语短

语、连谓短语和多项的联合短语,就只能多分。这种分析法最能反映出短语和句子内部的组合层次,因而又把这种析句法称为“层次分析法”。析句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切分,二是定性。切出的成分必须是有语法关系而又合原意的语法单位。

7. 押韵

【答案】押韵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又称“压韵”。汉字每字一音,一般皆有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用在诗歌的某行句尾,以增强音乐性,使其有回旋迭荡之美,并易读易记,悦耳动听。因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尾,又称“韵脚”。诗经中的押韵格式流传至今最为普遍的有三种韵例:

①从句中位置来看,句尾押韵是最普遍的押韵方式;

②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一韵到底和换韵;

③从韵脚之间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又可以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三种。

二、简答题

8. 用类比法检查下面的短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

①不干净的一件衣服

②刚刚回来的黄诚文的哥哥

③枫叶红了的时候

④等到满山红叶时

【答案】例③是正确的,其他都是不正确的。用例③的格式说话都能成立,所以证明例③是正确的。如:

③1丁香花开了的时候

③2月牙升起的时候

③3江面刮风的时候

例①、②、④都是不正确的,因为用与他们相仿的格式说话都不能成立。如:

*①1不愉快的一件事

*①2不正确的一种看法

*①3不好看的一个小伙

正确说法是:

①1意见不愉快地事

①2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①3一个不好看的小伙

所以例①应改为“一件不干净的衣服”。

同样例②也是不正确的,由于例②是歧义短语,所以格式相仿的短语也都是有歧义的。如: *②1刚刚跑过来的孙悦的姑娘

*②2刚刚走过马路的小张的父亲

*②3刚刚送走亲戚的老夏的朋友

②1既可理解为“刚刚跑过来的是孙悦”,也可理解为“刚刚跑过来的是孙悦的姑娘”。当然,②2、②3甚至原例②都有跟这相当的两种理解,所以这类短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种理解当中的一种。

例④也是不正确的。如:

*④1等到满园菊花时

*④2等到天空圆月时

*④3等到江面帆船时

显然④1、④2、④3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例④是错误的。

9. 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骚路梨花》)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叶圣陶《两样》)

【答案】①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了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

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 从上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10.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两句的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指出为什么不对,为什么对。

①绿色的念头愤怒地睡觉。

②安娜的妹妹正在安静地睡觉。

【答案】(1)绿色的念头愤怒地睡觉。

①层次分析法

绿色的念头愤怒地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