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题
1. 《出版法》
【答案】《出版法》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12月颁布的一项新闻出版法令。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和印刷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对出版物的创办、发行、刊载做了苛刻的限禁规定,还在实质上推行出版前的预检制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该法于1926年1月被北洋军阀废止。
2. 《救国报》
【答案】《救国报》是中国共产党为开展在海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而创办的一份报刊,1935年5月创刊,报头署社址为法国巴黎,实际编辑部设在莫斯科。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先后任主编。该报以宣传反法西斯和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1935年10月1日,该报在其出版的第10期上,首次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在国民党政府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停邮该报。经过交涉,12月9日,《救国报》改名为《救国时报》,在巴黎重新创刊,仍为中共在海外办的机关报。该报曾大力报道“一二·九”学生运动和“‘·二八”淞沪抗战,还介绍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情况。发行至43个国家与地区,发行量达两万多份。1938年迁往纽约,与中共主办的《先锋》周报合并。
3.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4. 《晋绥日报》
【答案】《晋绥日报》的前身是1940年9月成立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1942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该报重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揭露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47年曾开展反“客里空”运动,公开揭露和检讨本报不真实的新闻以及右倾错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兴县察家崖接见报社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报纸与新闻事业在中国共
产党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报纸风格。
5.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6.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二、简答题
7. 简要评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特点与意义。
【答案】(1)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宣传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宣传,从1931年起,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的三年中,中央苏区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
a. 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宣传工作
在根据地和红军初创时期,《时事简报})是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时事简报》是红军各军及纵队创办的壁报,主要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1931年3月,毛泽东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这些指令的贯彻,使《时事简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新闻宣传工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底到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油印、石印、铅印大
小报刊约有160种。其中,中央一级报刊有66种。在这些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铅印大报,也有传单式的油印小报,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中主要机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红色中华》报(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和《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等。
此外,还有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苏区工人》,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机关刊物《少年先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儿童局机关报《时刻准备着》等。
②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933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先后在14个省的边界地区开辟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各根据地都建立了人民政权,出版了当地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报刊。
a. 湘赣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报《湘赣红旗》; 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湘赣》和《红色湘赣副刊》; 省军区政治部的《湘赣红星》; 共青团省委机关报《列宁青年》等。
b. 闽浙赣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省委机关报《突击》; 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报》和《红色东北》; 省军区的《红星报》和《前线》; 省工会的《工人特刊》; 共青团省委的《列宁青年》和《青年实话》; 省互济会的《互济生活》等。
c. 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湘鄂西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 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 共青团省委机关报《列宁青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旗日报》和《工农日报》。
d. 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鄂豫皖省委机关报《列宁报》; 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鄂豫皖苏维埃报》; 中共鄂豫皖分局主办机关报《红旗》; 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报《少年先锋》及儿童局的《赤色儿童》等。
e. 川陕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央川陕省委机关报《共产党》; 川陕苏维埃政府机关报《苏维埃》; 川陕省总工会机关报《斧头》等。
f. 琼崖根据地的主要报刊有: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琼崖红旗》; 琼崖苏维埃政府和乐会县苏维埃政府的《工农兵报》; 共青团琼崖特委宣传部主办的《团的生活》; 少年先锋队琼崖总队部的《赤光报》(1931年创刊)等。
③红军各部队的新闻事业
红军各部队也出版了一批报刊,主要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部主办的《红色战场》;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军画报》; 红三军团的《红军日报》; 红三军团政治部主办的《火线》; 红二军团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 红四军的《红旗》; 红五军的《工农兵》报,红七军的《右江日报》; 红八军的《工农兵》报; 红九军的《不战不体》; 红三十军的《赤化全川》; 红三十一军的《红星》; 红军西北军区政治部的《战场日报》; 湘赣省军区的《湘赣红星》; 闽浙赣省军区的《红星报》; 鄂豫皖省军区的《红色战士》等。
总之,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的创办和发展开创了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为新闻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为革命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