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题

1. 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

【答案】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副刊之一。《晨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于北京。李大钊参加该报编辑以后,1919年2月7日,《晨报》宣布把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改组,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目,使《晨报》第7版变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革新的副刊。李大钊为该副刊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并刊载了许多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10月起,副刊改成4开4版的单张《晨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得到鲁周评论》彻底揭露帝国主义,道破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的本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2. 《京话日报》

【答案】《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为彭翼仲。该报政治上倾向于保皇立宪,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日的是“开民智”和“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彭翼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报》,但不久又因触怒袁世凯再度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3. 邓拓

【答案】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除担任报刊主编外,还撰写了大量社论,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

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

4. 《自立晚报》

【答案】《自立晚报》是台湾第一家晚报,也是影响较大的晚报,1947年10月10日在台北创刊,创办人是周伯庄。报头刊有“无党无派、独立经营”八个字,并以“纯民间报纸”和“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无隐无讳”为标榜,其言论主张经常代表并反映台湾地方非国民党人士和台南大财团的观点和意见。

5. 新闻编译社

【答案】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一家通讯社,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6. 《有所谓报》

【答案】《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纸,1905年6月由郑贯公创办。该报取名“有所谓”是因为郑贯公等人看到“故国濒危”,决定要“抒救时之策,鸣警世之钟”,再不能“无所谓”了。该报是一张通俗小报,内容分庄谐两部分,言论激烈。该报创刊之时,正值反对美国华工禁约运动的高潮,遂全力投入这一斗争,无情揭露美国残害华工的暴行,大力宣传抵制美货,销量跃居香港报纸的首位。

二、简答题

7. 中国古代官报有哪些特征?

【答案】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在基本功能上是相似的; 但因时代条件不同,两者在许多具体方面又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官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②它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2)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②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③当然,它也没有广告。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骚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②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8. 简述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官办广播电台的概况。

【答案】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 (后改为COHB ),发射功率100瓦(后增加到1000瓦),用汉语、日语、俄语三种语言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有收音机一万台左右。

9. 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答案】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美国的核心,然而,在整个20世纪,作为新闻界职业规范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备受争议,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30年代,新闻客观性雏形:独立于党派纷争,热衷于商业利益。

1019世纪30年代,政党报纸逐渐没落,便士报相继出现,美国报业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为了争取最为广泛的读者,便士报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不同于党派立场鲜明的政党报,大部分便士报宣称政治立场中立。它们把自己看作是客观新闻的提供者,反对政党报刊的陈腐方式及其政治倾向。

②与此同时,19世纪40年代电报的发明促成美联社的成立,而美联社的诞生又带动了客观报道的发展。通过创造“新闻”这个专业信条,大众化商业报纸预示了现代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报业对客观性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声称要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

③这一时期形成了新闻客观性雏形,其基本内涵是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宣称政治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但不避讳谈论自己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个时期的媒体将自身定位为盈利性企业而非社会公器,其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也多是出于趋利动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朴素实证主义客观性:崇拜真实,有闻必录,据实直录。

①19世纪中叶之后,很多便士报虽然逐渐摆脱了政党的阴影,客观性理念曙光乍现,却又很快陷入了“黄色新闻”的困境。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报业界存折两种新闻:以《世界报》、《新闻报》为代表的娱乐新闻业和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新闻业。

②1986年,《纽约时报》提出“不偏不倚,不畏惧,不询私,不受任何政党、教派和厉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