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井田制

【答案】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逐渐瓦解。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且要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体现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 空印案

“空印”【答案】空印案是指明太祖惩治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账册到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

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账册。按照制度,每年各省(布政使司)下至地方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赴户部,呈报财政收支账目及钱谷等各项数字,户部审覆稍有出入,即驳回令重造账册,计吏为免于往返奔走,即带有空印账册,遇部驳即随时重新填报,此法作为权宜之务,习以为常,但是明太祖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官员串通作弊,下令各地方衙门主印长吏及署字签名者一律处死,佐贰官杖百戍边。

3. 名家

【答案】名家是指春秋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学派。因从事论辩名实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春秋战国,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名实相怨”的情形十分严重,以致许多学派都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校正每件事物的名和实,以调整其矛盾。至战国发展为专门的学派,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学说的要义是“合同异”,既强调对立物间的同一,又强调同一体内部的对立。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他只看到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倒向了诡辩论,所以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

4. 古文运动

【答案】古文运动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骄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骄文。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遂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气势雄健,奔放流畅,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

张“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主张“文者以明道”。

5. 投下

【答案】投下,全称“投下军州”,又作头下,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人口自置城堡内予以管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被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都被安置在适宜农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从事手工业。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贵族缴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缴纳课税,故又称为“二税户”。城市里的商税,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贵族所有。这里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依附辽政府.10世纪末以后,辽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已日益加强,以往建置的头下军州,逐渐被收归中央,由中央直接管辖。

6.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7. 神策军

【答案】神策军是指唐朝后期的北衙禁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唐玄宗时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天宝十三载0754年)置神策军于挑州(治今甘肃临潭)磨环川,以成如谬为军使,统兵戍边,防遏吐蕃。“神策”为地名,系军事据点。其后神策军进入京师并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8. 准噶尔部叛乱

【答案】准噶尔部叛乱是清代准格尔部贵族的叛乱。准噶尔部地处伊犁一带,是蒙古之一部。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沙俄支持下,自称可汗,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率众归附,噶尔丹又进兵漠南蒙古,打到离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饮药自尽。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又多次与准噶尔部交兵,直到1759年,清廷才最终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彻底消灭,实现了西北边疆局势的稳定。

9. 侨置

【答案】侨置是指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日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但时永嘉南渡的北方人日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更好控制与管理,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

县”。初置侨州侨县时,为方便管理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也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10.《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汉政府与匈奴之关系。

【答案】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

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交易。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抢掠财物。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

(2)西汉中期(武帝初年到宣帝后期)约80余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和亲中断,处于战争状态。

①武帝即位以后,由于西汉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时机成熟。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②第二次战役是收复河西地区,称为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汉将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西击匈奴,汉军西进1000余里,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③第三次战役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发动的漠北战役。这是汉武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匈奴用兵。统率汉军的将领是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同时出击,穿过沙漠,进击漠北。卫青率军与匈奴单于大战于单于龙庭附近,汉军斩虏匈奴两万人,前进到真颜山(今蒙古杭爱山)赵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