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835自然辩证法(B卷答案)2014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辩证法B 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4小题,每小题 8分,共32分)
1. 科学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所谓的“客体”。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这种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这就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哲学的智慧融入科学之中。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人们常说理性精神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而在这种追求背后是人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崇尚。理性精神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崇尚理智的背后就是注重知识的价值,就是认识到知识的增值作用。
2.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的发展,加快了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一体化进程。一方面,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技术操作成分和难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成分和难度日益加大。在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大量“交叉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门类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 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当代科学技术系统的运行方式、运行速度和运行机制。一方面,以寻求客观世界本质规律为目的的基础科学,一般要以技术发展的未来范围作为科研选题的主要依据;认识世界的活动明确地服务于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则应根据基础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动探索可导引出新技术原理和新技术应用的领域,使得实用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摆脱了已有实验的局限。
3.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社会规范则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1)普遍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科学没有阶级性。对科学活动结果的接受或排斥,不依赖科学家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与科学家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及个人品质毫不相干。科学结果必须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排斥其他一切非科学标准的强加。普遍主义也意味着科学大门为一切人敞开着,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科学事业的殿堂。2)公有主义。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科学发现都是社会交流与协作的产物,应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3)无私利性。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经受检验,科学不是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无论是何人何时的,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这有助于批判创新。
4.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技术创新活动表明,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市场高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