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2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8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3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19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25

一、简答题

1. 如何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学科。当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时,首先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再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最后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成果。综观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都与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要对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严格讲来,这并非学科建设。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研究,是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可能严格体系化的那个部分”。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尤其应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体系。

(3)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独特的科学体系

按照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同汉语言并列的、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之下的独立专业。后来经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属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属应用语言学,学科归属不言自明。

邢福义先生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两属性、三要素。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两属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的内在机制,编织成学科的自身系统。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成型有赖于两属性、三要素的有效结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拥有独特的科学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4)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趋向精细化、专门化。90年代以来,习得教育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论文。

2. 简述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任举一本你所知道的汉语教材进行评述。

【答案】(1)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和建设走过了50年代到70年代的结构法教材时期,和80年代到90年代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现在正跨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

①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己经开始。1950年第一批东欧留学生来华,1958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也随之开始,邓爵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70年代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商务印书馆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课本》。到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己有数百种,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各类初中级教材。

②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材编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基础汉语教材主要有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和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以及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90年代初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数量急剧增加。。

(2)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四五白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研究方面,仅在主要专业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就有二百余篇,还有数十种对外汉语教学专著中论及教材编写问题。

但是,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①教材的质量和品种不能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 ②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③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 ④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3)刘殉《实用汉语课本》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以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为教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训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语法分析等综合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注意到从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意识的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语法注释较多地结合了汉外对比和语言交际功能。教材最早吸收丁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功能和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不但代表了到那时为止的综合教材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做出了贡献。

3.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案】对各类各门课程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最广泛的课题之一。许多学者的研究涉及综合课、专项技能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并深入到对各教学阶段的课程特点和一些实验课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课程的任务或目标、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都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

(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

综合课也称为精读课。现代综合课则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倾向。综合性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技能训练方式上。传授语言知识和规则可以看作综合课的首要任务或基础性任务,但它的核心任务还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以听说技能为重点,包括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

技能就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对言语技能的深入研究,技能的细化分解成为可能,专项技能课越来越倾向于针对各项能力的微技能训练。微技能训练就是把各项言语技能划分为更小的微技能,通过对其中一些主要微技能项目的逐一训练和对相关微技能项目的组合训练,促进该项技能的整体提高。

(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

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是指各类课程大多以口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或落脚点。对外汉语教学虽然突破了单一课型的局限,实行分技能设课,而且课程门类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丰富,但各类课程大多将课程目标具体地指向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或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教学重点,或采用口语与其他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的方式,各项练习也大多集中于或最终落实到口语练习上。

(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

课程的活动化倾向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方式以及活动性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语言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课程除了要向学生呈现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意义、有计划的活动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特别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学用平衡,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5)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倾向

课程不仅体现为具体的教材,而且深受教材水平的制约,课程与教材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研究课程是通过研究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而进行的,许多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也重点以教材的教学效果和教材的适用程度来考虑,而且教学设计人员、教育者和学习者对教材的关注也远远超过对课程本身的关注,不少新设课程和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听说课、视听说课、实况听力课等等,都是通过教材的确立而普及推广的。

(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

课程的规范化倾向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的一个特殊研究成果,也是对各类课程研究成果的一个全面性总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进一步探讨。

4. 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有错必纠”,一种主张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同意“有错必纠”。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主张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 【答案】我不同意“有错必纠”

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有效但有缺陷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并不意味着任何错误都可以不纠正。在纠正错误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分清失误和偏误

失误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正。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缺陷,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师帮助纠正。

(2)对偏误要分清轻重缓急,是全局性错误还是局部性错误,一般性错误还是严重性错误。

(3)要注意纠正偏误的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影响学习者的交际,不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