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华沙条约组织是指在《华沙条约》基础上建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的共同抗衡北约的组织。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2. 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指1948年6月至次年5月苏联和美英法就德国的币制改革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内的柏林。1948年初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同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6月19日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加强管制,以防苏占区货币流通遭到破坏。美苏关系开始紧张。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开会,讨论柏林货币问题,但双方各持己见,竞相宣布在各自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6月24日,苏联宣布中断柏林西区与德境西占区的水陆通道,对柏林实行封锁。6月25日,美国声称为保证西柏林居民的粮食和必需品供应,对西柏林实施大规模空运,英法随之附和。美国还调派两个可携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大队进驻英格兰,向苏联进行核威胁。为解决柏林危机,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谈判,1949年5月,四国代表在纽约达成协议,决定双方于5月12日取消一切封锁,23日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到此,持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

3.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

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4.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5.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6.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答案】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7. 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

【答案】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是指1959年9月15~28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戴维营会谈刚刚结束,赫鲁晓夫就来到北京劝说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8. 《洛桑条约》

【答案】《洛桑条约》是指于1923年7月24日以英、法、意、日、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讨论重新签订的对土合约。一战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国内危机四伏,面临战胜的协约国的宰割,发生了凯末尔革命,成立了国民议会政府。该政府积极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反击外国干涉,争取早日废除《色佛列条约》,拯救土耳其的民族危亡。《洛桑条约》使土耳其摆脱了《色佛列条约》的屈辱和奴役,获得了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使帝国主义奴役土耳其的计划彻底破产。

二、简答题

9. 简述《大西洋关系宣言》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答案】(1)《大西洋关系宣言》签定的背景

①以共同体为代表的西欧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美国“有力的竞争对手”;

②外交上,西欧国家也积极利用开始出现的有利的国际形势,推行其具有欧洲特性的对苏政策和第三世界政策,获得了更多的行动自由,美国囚此采取了包括经济制裁、撤军要挟等各种手段,要求西欧国家在经济上为美国开放市场,为拯救美元危机共担风险,并在对外政策上同关国的全球战略保持一致;

③西欧国家对美国逐渐反感,越来越不买账,对美苏之间出现的又勾结又争夺的新动向心存戒备,担心这两个超级大国暗中做交易,牺牲西欧利益;

④美欧之间的不信任感日渐加剧,不断发生争吵和摩擦,直接影响到大西洋联盟的团结; ⑤尼克松上台后,宣布1973年是美国的“欧洲年”,但“欧洲年”始终没有热火起来;

@后来囚为“中东战争”问题,美欧都感到双力关系因在中东政策上的分歧搞得很紧张,这对双方都小利,需要有新的准则予以调整。经过一段时间颇不轻松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

(2)《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

1974年6月,北大西洋集团各国首脑齐集布鲁塞尔,正式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的内容包括:

①北约组织成员国“有共同的命运”,“它们的共同防务是不可分割的”;

②美国部队“继续留驻欧洲,对保卫北美和欧洲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③“盟国为实现共同目标,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