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批评之文学理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3.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4.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二、简答题
5. 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不同点
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和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进行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来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6. 试举作品为例说明抒情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答案】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比喻与象征是其中的两种。
(1)比喻的特点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操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干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上引贺铸的词句,就是连用三个形象来喻愁,这种比喻方法称为博喻。
(2)象征的特点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打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打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从修辞学角度看,即不写一个忧字,却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忧愁。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情怀。但是,抒情诗往往用某此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这类诗,既是象征的,又近似隐喻。而只是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只写宁静的景,以此来象征地表现诗人空寂淡泊的心境,景语成为象征的话语。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形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等等。
在西方抒情诗中,玫瑰常常象征爱情,也有稳定的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①二者的本体不一样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总而言之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一一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②二者出现在文本中的位置不一样
象征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某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含蓄而深沉; 比喻则是打比方,仅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
例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处整个段落都是象征。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③象征体与喻体的地位不一样
象征中的象征体一般都是作为重点事物来写的,如《白杨礼赞》就是重点写白杨,《海燕》就是重点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是重点写松树,比喻中的喻体则会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往往是一完成使命即消逝,不像象征中的象征体那样能给读者留下它就是“主人”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比喻与象征是合二为一的,既可以看作是比喻,又可以当做是象征。例如,毛泽东的《上算子·咏梅》就既可以当做比喻也可看作象征。另一方面一个比喻因为经常出现且被反复运用因此也就变成了象征。比喻讲究创新,王尔德就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象征也需要创新,但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将竹、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因比喻的反复运用而变成了象征,月亮等意象也是这样。这类象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且是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越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所以,面对这些特殊情况时应该特殊对待,做好具体分析。
7. 结合具体作品与历史上的相关论述谈《诗经》与乐舞的文化关系。
【答案】《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经》是周王朝的王朝乐歌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其诞生之初就与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诗经》是周王朝乐歌表演与教育的底本,其与乐舞的密不可分源于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