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2. 橱窗式导语
【答案】橱窗式导语,是指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有如橱窗展示样品,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如一只只小小的麻雀,五脏俱全,可供解剖。通过讲述这个典型事例,读者可了解事物的细微部分,获得具体的印象,受到感染,为之感动,产生兴趣,进而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
3. 新闻特稿
【答案】新闻特稿是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其主要内容的特稿。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的新闻事件都会成为特稿的报道对象。新闻特稿通常担负两个最为重要的任务,一是向读者提供新闻事件详细过程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细节,让读者去切身感受新闻事件; 一是向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去认识新闻事件的复杂性,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
4. 报道角度
【答案】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揭示蕴藏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具体途径。它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有夺目的光彩,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对于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客观变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二、简答题
5. 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有哪些要求?
【答案】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即描写性消息,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为:
(1)简笔描写
描写性消息应力求简括,即以最快的速度,首先报告现场情景,形象地传达最新动态。掐写性的内容应是少而精,应抓取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活动来写。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
抓取主要镜头,典型细节,并加以简洁描写,使读者的目光更易集中,使新闻的视觉效果更强。
(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即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记者要有慧眼,要善于撷取最能说明问题的活的材料来表现新闻主题。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排斥叙述,需要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会更清晰、完整,记者的意见、观点才能明确体现。描写性消息的叙述,主要靠背景材料来完成,写作中,记者要善于为描写性消息添加背景。
6. 风貌通讯在写作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写作风貌通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突出见闻
风貌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察。记者写作风貌通讯,必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必须有作者的实地观察、真见真闻; 二是必须有作者的直接感受、现场印象。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现实材料要多,且实而新; 背景材料要少,且精而明。小要把真实、具体的事物、面貌作抽象化、概念化的交代和空洞的叙述,不要忽视一掠而过的见闻。
②通常采用移步换形的描写方法,像带领读者去参观一般,娓娓动听地给人们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要在作品中交代“行”的路线。“行”,就是现场,就是动感,就是吸引力; “行”有起始和终结,以“行”为线索就能使文章顺而有序。
(2)抓住特征,着力写“变”
风貌通讯既然是写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新面貌,就要善于写出动中之变,以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娓娓动听地给人们作介绍。客观事物的状貌和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点滴不漏地介绍给别人。这就要在现状和变化之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其特征的东西来写。作者要善于抓住那些有个性、有时代气息的具体事实,生动地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让人们去获知和品味。
风貌通讯,一定要透过自然风物、社会民清、历史地理的描写,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使之洋溢着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要反映时代气息,就有一个新旧材料的对比问题。没有对比,就说明不了变化。
要注意运用背景材料一,作对比的描写、对比的叙述。包括:
①纵的比较,即过去和现在比较。这种比较,是把过去旧面貌作为衬托,来突出现在的新面貌,从而体现出事物的变化。
②横的比较,即面上的比较。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使新面貌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比较写变化,可以写场面状貌的对比,写具体数字的对比,人们心理状态的对比,人物群众语言的对比。
(3)缘物寄情,感同身受
风貌通讯以叙事为主,但可以较多地发表议论和抒情,使通讯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深深地打动人、感染人。作者要尽量进入角色,做到物我相融。一般来说,风貌通讯所介绍的风貌,是作者经过实地采访、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在向读者介绍时,会较多地带上主观的感受,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作者不应是纯客观的记录者,而应是新时代、新生活和新风貌的讴歌者。要善于将现场见闻、历史事实、群众对话、个人回忆等巧妙地蹂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以唤起千百万人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4)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风貌通讯,常常以旅行为经,以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知识为纬,作综合立体交叉的记叙。风貌通讯使各种人都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知识性、趣味性。谁不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呢? 一个人不能够做到事事阅历,处处亲临,那就要靠间接的传播。风貌通讯就担当着传播知识的仟务。它又不同于课堂上的传授灌输,而着重于有声有色地介绍现场见闻。所以,知识又和情趣结合在一起,使人便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写风貌通讯文笔技巧要好,使文章有一种魅力。
风貌通讯在写知识和情趣时,还要注意到真实性和科学性,要处理好知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此外,写作风貌通讯还要注意把一些难懂的名词、术语化成通俗易懂的话向读者介绍,使文章更好地面向大众。
7. 为什么说新闻跳笔能够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答案】读者看报的特点是“时间短、随手翻”。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报道作品要有“一眼功效”,并要适应读者的快速阅读。以多段体为主要特征的“跳笔”,能够在视觉与思维上为读者提供这种方便。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即便阅读受到干扰,一时停顿,回头再看也不必花费很多精力去寻找“接读”的地方。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而“跳笔”使每个小段落形成一个新鲜的阅读兴奋点,多段则形成多个阅读兴奋点,段与段之间既给了读者喘息、休息的机会,以下一个兴奋点刺激读者,使他有兴趣,并保持足够的阅读耐力在快速阅读中将整篇报道读完。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美国新闻学者提出,段落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的一种印刷手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教授在《试论版面语言》一文中也说:“运用适当的空白作背景,能使感受之间的差别增大,形成鲜明的感觉对比,从而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论述题
8. 试述如何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
【答案】(1)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①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