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843中外音乐史(声乐、器乐方向)[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威伯恩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尔格同为勋伯格的学生。他运用十二音技术创作,手法精炼,将一些看似孤立的音乐素材,按复杂的对位和节奏型有机结合,虽作品结构微小,但极具表现力。作品多为简洁短小的室内乐曲和歌曲,预示了整体序列音乐的观念,对20世纪后半叶作曲家有很大启示。

2. 布里顿

【答案】英国作曲家。年少时从布里奇学习音乐,1945年因歌剧《彼德. 格莱姆斯》的上演确立国际声誉。主要音乐成就在声乐音乐方面,除歌剧《比利·巴德》、《旋螺丝》外,还有清唱剧、合唱曲和大量歌曲,管弦乐作品较出名的有《安魂交响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创作风格以传统音乐风格为基础,融合20世纪各派之长。

3. 欣德米特

【答案】美籍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中提琴演奏家和理论家。创作倾向于无调性但非十二音体系,风格涉足广泛,主要为“新古典主义”,代表作为歌剧《画家马蒂斯》、舞剧《最尊贵的显圣》、钢琴曲集《调性游戏》等,是“实用音乐”的倡导者。

4. 《动物狂欢节》

【答案】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双钢琴与室内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全曲包含14首小曲,如“狮王进行曲”“母鸡与公鸡”“长耳朵的角色”“林中杜鹃”“天鹅”等,部分乐曲借用了一些名家主题加以夸张变形,有明显的戏谑讽刺性,如“乌龟”“大象”“钢琴家”“化石”。由独奏大提琴演奏的“天鹅”是最受欢迎的一曲。

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答案】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作品,以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为依据,结合作曲家的理解,对人类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直至尼采的超人学说进行了解说,作品分为日出、行板和赋格三部分。

6. 《哥德堡变奏曲》

【答案】巴赫1742年出版的《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应学生和钢琴家哥德堡之请,为患失眠症的俄国驻萨克森大使凯泽林伯爵而写。包括主题与30个变奏,标志着巴洛克变奏曲难以逾

越的高峰,30个变奏分为10组,每组都由2个技术性变奏和1个卡农变奏构成,各首卡农依次采用从同度到九度的音程写作,最后一个变奏是一首集腋曲,把两个流行歌曲“我离开你已很长

,以对位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久”和“青菜萝卜”

7. 《伊戈尔王》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鲍罗廷创作的四幕歌剧作品,根据古代史诗《伊戈尔王远征记》写作,叙述12世纪时,伊戈尔公爵远征钦察汗国,被波洛维茨人俘获的故事。这部歌剧显示出作曲家强烈的个性特征,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作,剧中第二幕的波洛维茨舞常单独演奏。

8. 马勒

【答案】浪漫主义晚期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作有9部交响曲、采用中国唐代诗人诗歌为词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艺术歌曲套曲《旅人之歌》和《亡儿之歌》等,是卓越的19世纪德奥交响乐作曲家的最后一人。

二、简答题

9. 简述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

【答案】(1)时间范围界定:

①时间:将1750~1820年这七十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

②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 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在西方音乐史上,古典音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文化特质:

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飘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10.中世纪意大利的方言歌由有哪几种形式?

【答案】意大利的世俗音乐主要体现在方言歌曲上,当时方言歌曲的发展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受法国特罗巴多(troubadours )流浪艺人的影响,二是受本地传统舞蹈歌曲的影响。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巴拉塔(ballata ):13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单声部舞蹈歌曲形式,14世纪发展成三声部复调歌曲形式。巴拉塔的歌词内容大多为爱情或道德方面; 二是劳达赞歌(lauda ):它近似于巴拉塔,但歌词内容多与宗教有关,音节式写作,流行于13世纪下半叶,是在教堂之外演唱的宗教歌曲。

11.14世纪“新艺术”音乐。

,与13世纪的“古艺术”相对,【答案】14世纪在法国兴起的新的音乐倾向被称为“新艺术”

这一术语现用来指代整个14世纪的欧洲音乐艺术。“新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320年,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维特里所写论文的标题,在他的《新艺术》中,记录了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最新成果:

,将音值分成相等两部分的二分法(不完美节拍)已经可以相对于有量音乐三等分的“完美节拍”

接受。

法国新艺术的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等节奏经文歌。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是诗人、作曲家和教士马肖。马肖的音乐作品涉及当时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有《圣母弥撒曲》1首、经文歌23首,世俗歌曲叙事歌、回旋歌和维勒莱共计115首,还有一些单声部的行吟歌曲等。马肖的23首经文歌,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重视等节奏型的运用,23首经文歌中20首运用了等节奏型,还大量运用分解旋律。

《圣母弥撒曲》是马肖唯一存世的弥撒经文谱曲,乐曲由六个乐章构成,规模庞大,运用当时较为罕见的四声部织体写作,六乐章中的四个使用了等节奏型,并在固定声部有一首定旋律素

,各乐章间还存在一些连接性的旋律。这是最早为常规弥撒写作的完整歌作为统一全曲的“动机”

复调配乐之一,也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弥撒曲之一。

马肖的单声部歌曲继承了法国北部游吟诗人的传统,复调维勒莱、回旋歌和叙事歌则明显地表现出“新艺术”风格的倾向,如突出二等分节拍的地位、和声上大量使用三度和六度音响,独唱声部旋律更为精雕细琢等,他强调诗歌音乐应出于真挚情感,才能具有感染力。他对叙事歌与回旋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新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成就体现在牧歌、巴拉塔和狩猎曲等世俗音乐形式中。

意大利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歌手、诗人、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兰迪尼。身为教会神职人员,兰迪尼留存下来的154首音乐作品却都是世俗音乐,除4首牧歌和1首狩猎歌外,其余全部是巴拉塔,包括90首二声部的和42首三声部的。二声部巴拉塔风格近似牧歌,三声部则象法国叙事歌一样,是为独唱和两个伴奏声部而作。兰迪尼的和声喜用三度和五度或三度和六度的音响效果,他还是“兰迪尼终止式”的创始人。

12.简述法国“六人团”及“三人团”的艺术成就。

【答案】(1)“六人团”(Les Six)的由来:

在1917年以后的法国,有六位青年音乐家经常以“新青年”的名义在一起举行音乐会,他们希望法国的音乐走一条明快、活泼、简朴的新路。1920年法国音乐评论家亨利·科莱写了一篇题为《俄国的“五人团”与法国的“六人团”》的文章,其中“六人团”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共识,并由此流传开来,这六人分别是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这就是“六人团”的由来,不过他们作为一个团体的时间不长,由于志向和美学趣味上的差异,不到三年就分道扬镳了。

(2)“三人团”的由来:

“三人团”是在“六人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几年后,“六人团”的六人发展各不相同:迪雷不久就放弃了音乐,回到农村; 泰莱菲蕾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再出现了; 奥里克的兴趣转向了电影创作。最后,留下米约、奥涅格和普朗克三人,他们成为20世纪法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史学中又把他们称为法国“三人团”。

(3)“六人团”人物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