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综合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方针。
【答案】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还有其他的方针、原则,比如“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两办”方针,正确开展新闻批评的“开、好、管”三字方针等,这些都体现和服从于这个“两为”方针即基本方针。
(1)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新闻传播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是要积极推动、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新时期要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
(2)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新闻传播事业为人民服务,应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传达人民的呼声。人民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人民的劳动、工作和生活,应是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报道内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新闻报道和发表意见,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实现人民对自己的“公仆”的监督和批评。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要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切实贯彻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实行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报道原则。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指社会主义媒介机构和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在新闻宣传中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报道社会主流、讴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所创造的业绩上,使反映进步思想和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新观念、新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否认、排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党和政府的缺点、错误的揭露和批评。倡导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又有一定的揭露和批评,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貌,更好地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2. 试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①在自由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方式要求新闻实现市场化运作,为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
②该原则的出现,也受到当时科学中的经验主义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深信自己
应当写真,在报道中侧重事实,剔除所有偏见、个人色彩和风格,去如实地报道新闻。
(2)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
①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同时也植根于人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
②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必然产物。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目的不是向公众提供某种必须遵循的意见,而是客观反映现实,它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3)便士报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便士报中的新闻都是对事实的陈述,最终便士报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标志着报纸由“言论纸”过渡到了“新闻纸”,告别了政党报纸的“黑暗时代”,更意味着客观性成了新闻界人人必须遵行的法则。
(4)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①通讯社强化了新闻的商品性。通讯社为了将自己采集的新闻供给持有不同立场、不同办报方针的报纸,只能提供客观的事实信息。
②1900年美联社改组,将“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作为宗旨,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为新闻传播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1923年美国《新闻规约》对客观原则的确认,是客观报道原则确立的最终标志。
(5)到了20世纪30年代,客观已成为新闻界常见的说法。
3. 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答案】(1)反映并代表舆论
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②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是其他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且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
③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常常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己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现,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这是一个严格选择与精心突出的过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地作用、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
(3)引导舆论
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表现为两点: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己不知不觉间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
制式地作着引导,若隐若现,潜移默化,作用更持久,作用力也更大。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由于新闻媒介常以公众代言人姿态出现,它的意见传播具有公开、广泛、持续时间长、声势浩大的特点,在社会意见中具有独特的权威感,这是媒体意见独有的、很难被超越的优势,也因此使之很容易成为主流意见。
4. 媒介融合会给传媒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 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体融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①媒体融合带来了媒体结构的转变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之间固有的分野被打破,原本径渭分明的界限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状态。
②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新的课题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记者实现技能多样化、跨媒体化的转变。今后媒体函需的将是那种会采访、能写作、可拍照的复合型记者,是博采众长、胜任多种报道形式的全能型记者。当然,技术革新究其实质只是传播方式上的变革,新闻学的专业原则和基本理论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使其成长为既具有良好专业素养、扎实业务功底,又兼备跨媒体视域、全方位技能的全能记者,这是目前新闻学教育需要切实探索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③媒体融合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的影响
媒体融合并非将几种形式的媒体简单累加在一起,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个人技能的跨媒体化转变,而且媒体运作的整个流程都面临着重新整合与调配。新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信息的采集与生产,到媒介的经营与管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传播形态需要得到改革; 原有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需要得到转变; 丰富的人力、技术资源需要优化配置; 市场需要重新定位和划分:行业内外相关职能机构的复杂关系需要妥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