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预测性新闻

【答案】预测性新闻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预测性新闻则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①正确; ②基本正确; ③不正确。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起到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2.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3. 观察

【答案】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是指人们有日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察看体验活动。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新闻采访对记者的观察有六点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4.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5. 定向观察

【答案】定向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记者或通讯员根据当时的采访任务,事先安排好采访的对象,这样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自始至终目的性很明确,

记者能自觉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它对于记者掌握事物的全局,了解事物的特性有很大帮助,是记者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6.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7.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J 胜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新闻采访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采访者围绕着特定的采访目标,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把握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沟通了属于社会意识的新闻报道同属于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沟通了社会信息同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

8. 《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9.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10.记者的群众工作

【答案】记者的群众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专属于新闻单位的群众工作。同时,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等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通联部的工作。通联部的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通讯员和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

二、简答题

11.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答案】看似枯燥乏味的新闻报道,若能设法运用妥帖的比喻和形象化、拟人化的描述,结合通俗化的解释,是能令广大受众接受并喜爱的。

(1)经济新闻通俗化

通俗是搞好经济报道最关键的一环,经济报道采访写作中的一个集中难点是:技术性术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统称“三多”。记者采写时若是陷入这“三多”,经济报道就枯燥乏味,令人看(听)不懂,要使经济报道雅俗共赏,就必须通过形象比喻、解释说明、数字换算或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将经济新闻报道通俗化。

(2)科技新闻通俗化

我国报纸近年来千人拥有量不断上升,但普及率在城乡之间差异很大。报纸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中普及率较低,科技新闻的可读(听)性更可想而知。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广大受众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技报道的关心程度日益高涨。因此,力求把科技新闻搞得通俗些,任重道远。

(3)当今新闻竞争中通俗化的重要意义

①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诸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难以弄懂的事物,若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懂。

②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

③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化的问题必须更应重视。

12.简述记者应如何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答案】营造融洽的访间气氛是成功采访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

这种感情的“桥梁”就是记者和访问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它可以是双方共同熟悉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