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2. 访问
【答案】访问又称“口头采访”、“谈话采访”、“访谈”,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从活动对象上看,访问可以分为两种:①个别访问,即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人,这种形式最为频繁; ②开座谈会、调查会,即集体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人以上。
3. 网络采访
【答案】网络采访是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4.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最初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几个人; "1933年与1934年,是《红色中华》工作兴旺时期,人员多时小过10余人,除了编委会5人之外,管通讯来稿的1人,校对1人,发行1人,文书1人,以及几个机关行政人员。当时没有专职的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的成员”。
5.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
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6.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3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红色的警告》记录了在熊熊大火中仍热衷开会、讨论、扯皮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黑色的咏叹》叙述了火灾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的表现; 《绿色的悲哀》前瞻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色报道”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激起人们的震撼和思考。一位资深编辑评价,“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7. 独家新闻
【答案】独家新闻是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 或者说,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的新闻。这种新闻不是一般的新闻,而是比较重要的新闻,富有特色的新闻,引人瞩目的新闻。独家新闻具有以下十大特点:一是独有的新闻事实; 二是独有的远见和时效; 三是独有的地方特色; 四是独有的问题; 五是独有的视野; 六是独树一帜; 七是独特的角度; 八是独特的见解; 九是独有的深度:十是独有的结构。
8. 记者知识修养标志
【答案】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指看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①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 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兀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 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 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②至于专,同样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从事哪一方面的采访报道,就应该在哪一方面专深。专和博要统一起来,记者既应是“杂家’夕,又应是“专家”。
9. 采访基点
【答案】采访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采访基点,有记者最熟悉的各行各业的干部和群众,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精通某项知识的专家,平时,他们通过书信、电话和交往,向记者不断地反映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记者的头脑不至僵化。而当遇上拿不准的问题时,就跑到那里向干部、群众请教,和他们共同研究,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10.公开采访
【答案】公开采访是一种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在找到被采访对象之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寻求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
二、简答题
11.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如下: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新闻记者应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当“风派”记者,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在采访中,记者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新闻记者应当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搞不利于事业和破坏团结的行为与活动,决不允许让那种不择手段、互挖墙脚的恶劣行径出现在我国记者队伍之中。
(s )摆正位置,不谋私利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力去牟取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到窃
指导通讯员采访,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职责范围内的事。但常有一些通讯员反映:好端端的一篇稿件交编辑部后,或经记者、编辑稍加改动,或一字未改,登出来了,但自己的名字不见了,换上了“本报记者XXX" ,自己的劳动成果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他人占有了。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传统。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我国记者,都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修养。
12.健康对记者工作有何意义?
【答案】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是具有基础性质的。
(1)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就必须有良好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