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2.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3. AT 分类法
【答案】A 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的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 分类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4.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
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5.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6.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7.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8.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二、简答题
9. 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芬兰,其创立者是语文学家兼民俗学家科隆父子。民间文艺学家阿尔奈、安德森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实证论。
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主张从故事演变的过程中追溯故事原型,从其地理流布的途径追溯故事发祥地
科隆父子认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素朴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每一个重要题材,都有它的原始形态,也都有一个发生的时间和原始的发祥地。他们的研究是要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2)认为民间故事的异文需按情节类型进行分类
他们需要对民间创作按情节类型进行分类,做出索引,因为题材模式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情节组合”。于是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法及其研究也就应运而生。阿尔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便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成果。
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尤其是他们在方法论的运用上,有可贵的自觉性,卡尔·科隆曾撰《民俗学方法论》,对此作过系统阐述。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有时未免有些片面。另外,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也是缺点之一。
10.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此外他还著有《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等。在这些概论书中,柳田除论述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外,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民俗学思想观点:
(1)“一国民俗学”
《民间传承论》第一章的标题即“一国民俗学”。柳田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2)“重出立证法”
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义称“蒙太奇式照相法”。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俗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这个方法长期为民俗学者所重视。
(3)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
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为:有形文化(目睹的)、语言艺术(耳闻的)、心意现象(意会的)。这个分类方法曾为日本民俗学者普遍应用。柳田国男的民俗分类是根据某种统一规则和标准,对民俗事象进行归类和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分类,一是根据比较合理的、统一的标准,整理过去的资料; 二是通过整理和分类资料,对以往的资料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资料的重复和浪费。
总之,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以及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都成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