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编辑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有哪几类内容是报纸上禁止刊载的? 结合稿件的分析,举出其中违反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实例。
【答案】(1)禁止刊载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类,属于危害国家和社会方面的:①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煽动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②主张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 ③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的; ④煽动群众抗拒、破坏国家法令的实施的; ⑤传播谣言的; ⑥传播淫秽的; ⑦传播犯罪方法、教唆犯罪的; ③泄露国家机密的。
第二类,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①诽谤一一故意捏造事实,羞辱他人的; ②侮辱一一故意用下流语言,羞辱他人的; ③侵犯隐私权一一未经本人同意,公布私人生活方面的秘密,如公布他人的信件、日记等。
(2)分析稿件时,除注意不得刊登法律所禁载的内容外,还应注意稿件对法律的运用是否正确。在这方面,常见的错误有四类。
①混淆各司法机关的职责
如:"XX 市依法处罚18个违法犯罪分子。经检察机关批准,分别予以逮捕、劳动教养和拘留的处分”,其实只有逮捕须经过检察院批准(《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其他两项的批准权力都不属于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决定可以先行拘留的是公安机关; 根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②各项法律的运用范围把握不准
例如:拘役和拘留、罚金与罚款本来是用于处罚不同对象的,有些来稿中常常将其混淆。有的稿件写到XXX 因触犯刑法受到拘留XX 天的处罚。其实拘留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等几种。刑事拘留是对于触犯刑法的人临时性强制措施,不是一种处罚; 行政拘留则是对于未构成犯罪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所采取行政处罚。两者适用范围完全不同。前面一例中把逮捕、劳动教养和拘留统统称作“处分”,也是混淆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三者既不是刑事处分,也不是行政处分。逮捕同刑事拘留一样,都是属于一种短期内的强制措施,劳动教养和行政拘留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刑事处罚。这种不同的司法用语,表明了不同的适用范围,不能混淆。
③对于量刑不当的做法予以肯定
有些犯罪分子按照法律本应受严厉的处罚,但由于量刑不当,处理较轻。有些来稿仍称犯罪分子受到了“严肃处理”。对于这种“严肃处理不严肃”的现象,显然不能正面加以宣扬,编辑分析稿件时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④不符合法律程序
有篇稿件写某地判处一死刑案件,从破案预审、起诉到宣判,只用了8天,按照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程序,起诉书送交被告10天才能开庭,判决后还有10天的上诉期。即使是从快办案,审结一起死刑案件,8天也是不够的。
2. 报纸版面的编排是编辑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最终手段,请谈谈版面编辑的作用。
【答案】版面编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表态功能
版面空间由于受人们注意的先后和强弱的不同,形成了重要与次要的区别。位置居前或刺激力度强的,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重要; 位置居后或刺激力度弱的,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次要。这样,稿件安排在不同的区间或时段,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段,就在无形中显示了新闻媒体对稿件内容的评价。同时,编排手段,诸如文字、线条、色彩、声音、音乐等等,不是单纯的物质符号,随着人民生活感受的变化,它们还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
因此,版面编辑可以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 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抵制的。换言之,受众从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了解这些媒体的倾向性。
(2)启示功能版面作为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通常由若干篇稿件组合而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各篇稿件组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稿件所没有的信息,即会给受众带来某些启示。
启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启示性信息不仅可能在组合编排中产生,也可能产生于连续编排之中。
(3)吸引功能
版面能否吸引受众,报道的内容自然是主要的,但首先起作用的往往是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这是由于打开报纸时,受众最先感知的是版面的编排形式。版面如果遵循视觉、听觉的心理和生理规律,突出最重要、最精彩的报道,表现新颖夺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疏密相宜,张弛有度,转换巧妙,衔接自然,就不仅可以一下子吸引受众,而且能使受众更便捷、轻松地接受信息,延续注意力,不因编排设计凌乱、粗放和平庸而缺乏持续阅读的兴趣。
总之,版面编排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说文字等传递的信息是显性信息,那么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的信息就是隐性信息。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版面编排是综合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隐性信息是新闻媒体对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反映,尽管形成隐性信息的版面编排手段是中性的,不同的新闻媒体都可以采用,但隐性信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是影响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隐性信息
又具有不可更正性,是事后无法修改的。因此,编辑人员对于版面编排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十分慎重,力求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完美统一。
3. 画版样的“三先三后”原则。
【答案】画版样的“三先三后”原则是指:(1)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重要稿件是版面的主角。它安排在什么地位关系特别重大,因此,要优先安排。重要稿件安排好了,其他稿件的安排就可以适当灵活一些。先安排头条、图片、专栏、刊头,后安排其他稿件。如果是静态式设计的版面,这种安排相对简单得多,因为版面各区域的功能划分是事先确定的,只要将各类稿件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就行。但在非静态设计的版面上,头条、图片、专栏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就需要根据当日稿件的情况来定。
头条是版面上最重要的内容,在设计时一般以全版最高的规格来表现它,比如标题的位置占得比其他稿件的标题多,所用的字号也比其他标题大。但在有些情况下,头条稿件本身的分量不是很重,或是有其他稿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它时,就不能特别突出头条。
(2)先安排辟栏、专栏、围框新闻、图片,再安排其他稿件
辟栏、专栏、围框新闻、图片在版面上都是以比较方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能被其他稿件穿插,如果放在最后安排,可能会因没有合适的位置而难以处理。图片、专栏和刊头等一般都有固定的形状,而且以方形长方形为多,它们一方面在版面上会因色调较重或装饰特殊而引人注目,对于整个版面的平衡和美观举足轻重,另一方面由于大小和形状已定,排版时一般不随意改变。所以,与一般稿件相比,这类东西在设计版式时应该优先安排。
(3)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版面的中间
四个角安排好了,等于压住了版面的“阵脚”,再来安排其他稿件就比较容易。这也主要是针对于非静态设计的版面而言的。因为版面上稿件多,计算篇幅时难免不准,重要稿件不能因为版面不够而压缩,形状固定的稿件如图片、专栏等也不能因版面不够而随意缩小或变形,因此,将这些稿件先放置在版面的四角及周边,然后再将其他相对不重要的稿件排在版面靠中间的位置,在排版操作上能够减少返工和凋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图片、专栏等是规则的矩形,先在版面四角分布,也便于采用对角对称等方式,使版面重心稳定,轻重均衡。
4. 简述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案】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洁明了
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直接地把主要新闻事实说出来,而不必像传统报纸那样,讲究各种修辞表达方式,讲究生动形象、对称有韵味等。因为对于众多网络新闻消费者来说,短时间内尽快获知重要新闻才是最主要目的。
(2)一行实题
这是网络新闻海量、可存储的特点所决定的。面对互联网络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受众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新闻标题必须具体实在。一是避免网民因标题太长而分散注意力。二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