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障碍

【答案】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2. 恶劣心境障碍

【答案】(1)恶劣心境是一种轻度的抑郁。这样的病人通常是忧郁的、内向的、审慎的,缺乏获取快乐的能力。此外,他们缺乏精力,自尊水平低,有自杀的想法,饮食、睡眠和思维都存在紊乱,与抑郁症很相似,只是其症状还不是那么严重或不够多。它的发病率约是抑郁症的一半。

(2)恶劣心境的四种情况

①抑郁性疾病前驱期的抑郁变种;

②抑郁性疾病急性发作后的不完全缓解;

③对长期存在的社会或个人问题的反应;

④人格障碍的抑郁类型。

(3)DSM-ⅠV 对心境恶劣的诊断标准

①在至少2年内的多数日子里,一天内大多数时间出现抑郁心境。

②在抑郁时,至少表现出下列2项:

a. 食欲差或食量过多;

b. 失眠或睡眠过多;

c. 精力不足和疲劳乏力;

d. 自我估计过低;

e. 注意力集中差和难以做出决断;

f. 感到绝望。

③在此障碍的2年病期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没有一次A 或B 症状消失长达2月以上。 ④在此障碍的2年病期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从无重性抑郁发作,即不可能归于慢性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部分缓解。

⑤从没有过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也从不符合环形心境障碍的标准。

⑥此障碍并非发生于某种慢性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或妄想性精神障碍。

⑦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药物或一般躯体性情况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⑧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3. 基因

【答案】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发展范围,而环境则影响了这个人实际的发展可能性。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

一般采用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研究遗传对于心理障碍的影响,采用行为基因学中的关联分析法确定和特定心理障碍相关联的基因。

4. 精神障碍

【答案】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5. 认知评估

【答案】个体总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这些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其中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叫做自动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要求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并对其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

Beck 归纳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

(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

(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抑自己的成绩、优点;

(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

6.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 )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 )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

(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 在没有US 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

(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7. 偏执型人格障碍

【答案】偏执病人具偏执、猜疑、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等特征。其问题在早期生活中就已有显现,虽然病人也感觉社会适应困难及工作不愉快,但并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此类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4%〜7.3%。此外,临床发现这一类病人中男性居多。偏执型与强迫症的共病率达19%,与惊恐障碍的共病率为6%。

8.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9. 恐怖症

【答案】恐惧在儿童期非常普遍,恐惧的内容随着年龄増长而发生变化。

①学龄前的儿童倾向于害怕可见的物体,譬如动物或者昆虫。这种恐惧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是很少在5岁之前开始。

②随着儿童逐渐成长,他们恐惧的对象开始包括想象的东西、灾难性的事件以及黑暗。 ③六七岁上学之后,会出现对学校的恐惧,对学校的恐惧在8〜12岁显著増长。

④从12岁到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的恐惧逐渐更接近于成人的恐惧,譬如社交恐惧以及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恐惧。

有时候儿童恐怖症的发展十分复杂,而且不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