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2.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3. 特殊恐怖症
【答案】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最常见的恐惧,对象包括: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
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成人特殊恐怖症中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登高、幽暗、雷雨等恐怖则起于青年或中年。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
多数恐怖症发作时,都会出现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但血液或外伤恐怖症则不同。这种患者在见到血液或受外伤时,可出现心跳和血压下降,并伴随恶心、头晕或晕厥。血液恐怖症有明显的家族史。这可能是进化的结果,在出血时心跳和血压的下降可以减少出血,晕厥则可免受更多的打击。治疗的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型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不用放松技术,而用紧张技术来提升血压。
4.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5. 神经性贪食症
【答案】20世纪初认为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发表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组症状在疾病分类学的地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
1979年,英国的GeraldRussell 首先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症”这一术语,逐渐被公众接受。 1980年,神经性贪食症首次作为进食障碍中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Ⅲ中,得到认可。 至今学者们对该综合征的确认及其在诊断分类学中的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上。主要分为以GeraldRussell 为代表的英国派和以DSM-Ⅲ制定者为代表的美国派。
①GeraldRussell 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性厌食症。即认为神经性贪食症可被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这两者在精神病理方面是相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倾向采纳Russell 的观点。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应该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核心,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了的神经性厌食症。
②美国派学者则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完全有别于神经性厌食症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单元,这是他们与Russell 的根本分歧。
6. 认知评估
【答案】个体总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这些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其中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叫做自动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要求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并对其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
Beck 归纳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
(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
(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抑自己的成绩、优点;
(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
7.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此更觉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被称为赤面恐怖症。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中不少人成了酒精依赖者;
④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
⑤在认知方面,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⑥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