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工作

【答案】社区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 社会系统理论

【答案】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 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3. 家长作风

【答案】家长作风是与法律实践相关联的,但是社会工作干预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社会工作历史的特定的时期,家长作风一直是受到倡导的,并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或行为。后来,由于社会期待家长角色应由社会机构来扮演,因此,个别社会工作者的这种家长式的行为就受到了挑战。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狄沃金说:“说到家长作风,我基本上把它理解为是对一个人行动自由的干预。有人为之辩护,说这种干预对被干预者的福社、美德、幸福、需求、利益或价值是绝对有好处的”。

韦利提出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

(1)对一个人自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

(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

(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不管怎样,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因为它可能由于对标准的定义问题而导致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人事的侵犯。

4. 本土性社会工作

【答案】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

5. 个案工作

【答案】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6.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答案】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主要包括:

(1)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一个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即评估、计划、介入和总结。社会工作实习学生要经过这样持续的整个工作过程才能体验到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在小同阶段的运用,实践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原则。

(2)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临床实习。

所谓“临床”实习指的是将学生安排到机构中去,作为机构的工作者去履行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角色行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各种助人工作的技术与能力。

(3)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有能力的实务工作者。因此,实习的内容要有详细的计划与教学方案。计划包括:实习的目标、实习前的准备、实习方式、时间安排、实习机构的选择、实习内容以及实习督导与评估等。教学方案要明确规定实习学生学习的内容。

(4)实习教育不同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不能代替或等同于社会工作实习,因为志愿服务是以服务为导向、以任务为中心、服务内容单一、基本没有以学习为导向的训练和督导。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社会工作本科大纲中对志愿服务与实习作了明确区分:志愿服务是

教育训练功能上的附属物。学生应被鼓励参与志愿服务,以便能熟悉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所提供服务之类型。虽然这些经验有实际价值,但是不应被视为可替代以获得知识、态度和技巧为主的实习教育。

8. 简述社会福利的分类。

【答案】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①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认为社会福利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 a.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胜,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b.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②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③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a.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b.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①英国社会政策学者R. 蒂特姆斯在《福利的承诺》一书中,在阐述福利的“普惠主义”与“选择主义”双重原则基础上,对社会福利进行丁进一步的分类。他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以及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②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在上述三种社会福利模式中,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