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面对死亡问题?

【答案】临终者需要与他人分享感受并坦诚地讨论死亡问题,要理解临终者正在经历的一切,使你能更容易在重要时刻主动为他们提供支持。只要愿意陪伴他们,真诚地分担他们的感觉,就能帮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尊严、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和认识到死亡的意义。

对于生者,丧亲(朋友或亲属去世)之后人们通常会感到极度地悲痛,这是生者对死者的自然且正常的反应。失去亲人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脆弱或者无用,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应对丧亲之后的悲痛:

(1)承认并接受亲人已故去的事实。

(2)直接面对这一事实,不要把自己隔离起来。

(3)与朋友和亲属讨论你的感觉。

(4)不要用药物或者酒精压抑你的感觉。

(5)让悲痛自然宣泄,不要急于发泄,也不要压抑你自己。

(6)珍重对死者的回忆,但是要接受重建个人生活的需要。

2.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信度的含义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验控制误差的能力、对测验的结果准确、可靠地传达真值信息能力的量度。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率,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总变异数)。常用的信度的估计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分半信度。不同信度系数的估计方法以不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为基础,不能仅以数值来比较其信度的高低。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做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

②主试者方面。就施测者而言,若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被试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也会降低测量信度。

③施测情景方面。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

④测验工具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题目太难或太容易等都会而影响信度。

⑤施测间隔时间。以再测法或副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异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

3. 艾宾浩斯从自己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记忆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定量研宄,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

(2)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

(3)用简图画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无意义音节,即若干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 (2)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重学所用时间)/初学所用时间*100%

(3)要点是先快后慢,最后变化很小,遗忘和保持都是时间的函数。

(4)在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4. 什么是老龄与老化? 简述老化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及其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1)二者的定义

①老龄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但历龄(历法年龄)或时序年龄,即按出生年月计算的年龄,是各学科一致通用的。发展心理学所说的心理随年龄的増长而变化,这里的年龄指历龄。

②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2)有关老化原因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①损耗理论,认为人体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活体同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会因长时间的磨损而逐渐消耗、衰老。

②遗传程序理论,认为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有规律的退化,各类生物寿命的长短是由遗传程序决定的。

③生命过程变异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引起的。这类理论主要有差错灾难说、免疫能力下降说、内分泌衰退说、体细胞突变说和代谢残渣积蓄说等。

(3)两种老年心理发展观

;成①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

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做“老化”而不能叫做“发展”。

②心理发展观为毕生发展观。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的新的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4)两种发展观的启迪

①传统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衰退,就个体心理变化的总的趋势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主要看做生物有机体,过于看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对心理变化的影响,把心理发展看做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以个体生物机体的成熟期作为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临界点,从而否定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②毕生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人到成年期以后,心理仍然继续发展,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应当指出,这种理论在强调心理发展贯穿于个体整个一生的同时,对人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其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5. 什么是注意? 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1)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注意的品质举例:

①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②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例如,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

③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④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6. 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案】(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