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0212国际商务综合之国际贸易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力流动

【答案】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交通和通讯、家庭和婚姻、受教育程度等;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变革等。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推力(使人被迫迁移)和引力(吸引人们迁移)。

从流动的方向看,劳动力基本上是从人口多的国家流向人口相对少的国家,从经济落后工资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工资高的经济发达国家。

2. H-0模型

,是指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答案】H-0模型(即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的一个贸易模型。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H-0模型的主要结论是:①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②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此可见,在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中,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

3. 外汇管理

【答案】外汇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外汇管理。广义的外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授权国家的货币金融当局或其他机构,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控制和管制行为。

(2)狭义的外汇管理。狭义的外汇管理是指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实行一定的限制。

4. 外贸经营权

【答案】外贸经营权是指从事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的权利。改革以前中国的外贸经营权

是由国家垄断的,除了国家直接拥有的十几家外贸公司以外,其他部门和公司是不允许经营国际贸易的。国家对外贸企业直接进行管理,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都纳入国家计划之中,由政府统一安排。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

5. 改善国际收支论

【答案】改善国际收支论是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作为贸易保护依据的一种贸易保护理论,这种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改善国际收支论认为:实行贸易保护可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因为贸易虽然是有进有出,但不一定平衡。如果出口所得金额多于进口所付金额,称为贸易出超或贸易顺差。反之,则是贸易入超或贸易逆差。贸易的出超和入超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有很大影响,出超时给国家带来外汇净收入,外汇储备増加;入超则是外汇净支出,外汇储备减少。

6. 自由贸易

【答案】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进行干涉,不加以限制,允许商品自由地输入和输出的政策。自由贸易在没有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国内生产补贴、贸易配额或进口许可证等因素限制下进行的贸易或商业活动。自由贸易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应致力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商品,来交换其那些无法低成本生产的商品。

7. 外国债券

【答案】外国债券是指一国发行者在另外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一般以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计值货币,由该国国内证券商承销发行,投资者大多是该国居民,有关发行的程序和申请手续等都要依据市场所在国对证券发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8. 坎姆模型

【答案】坎姆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双向贸易的经济模型。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坎姆模型是当代贸易理论的一个代表,它是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可以用于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二、思考题

9. 什么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请对中国的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1)一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从供给角度来看,一国的比较优势、资源和发展阶段是决定该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②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国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影响。

(2)中国的出口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扭曲状态逐渐向符合充分发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

②中国外贸出口结构伴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而改善和提高。

总之,中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经历了由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过程,并且已经出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过度的变化趋势。

(3)中国的进口结构的变化

在进口结构方面,主要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主要的进口品,并且保持持续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80年代和90年代,基本没有变化。

(4)预测中国的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的提高,中国的比较优势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中国会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10.有人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答案】“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这一观点不正确。由于美国是当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因此全球化过程,人们见到了很多美国的身影,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全球化是美国经济称霸世界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大市场。

(2)全球政治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东西对抗的政治环境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前苏东社会主义的瓦解,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积极主动的溶入国际经济体系。

(3)信息产业革命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的大规模应用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全球性的商业运作成为可能。

(4)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行生产的全球化是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全球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由于能够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而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