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学655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区
【答案】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2. 区际经济联系
【答案】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由于区域经济是开放的,所以,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 区位主体
【答案】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4. 区域分工
【答案】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5. 涓滴效应
【答案】涓滴效应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产生有利的作用。
6. 潜导产业
【答案】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7. 集聚因子
【答案】集聚因子是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集聚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的作用。
8. 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基本特点是:物化劳动消耗比重较低而活劳动消耗比重较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9. 支配效应
【答案】支配效应是指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即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10.经济地理学
【答案】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它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
11.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土地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1)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 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如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且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种土地一般在市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很难找到,再加上这里地价昂贵,导致它们一般都布局在郊外地区; 另一些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等,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入回报较高,故一般位于城市区位。
12.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答案】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一般是根据专业化部门与综合发展部门的关系,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布局为中心,结合区域的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镇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综合发展部门而形成的。所以,主要采用企业成组布局的方式,即把相关企业按内在联系集中设置在同一地区。
原苏联学者曾提出了一个假想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该模式认为,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核心是工业枢纽或工业中心,各类企业围绕它呈圈层分布。在这个圈层结构中,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大型联合企业组成枢纽的核心; 由此向外,第一圈分布的是与核心企业有直接生产联系和利用其废料的企业; 第二圈层是为核心企业和第一圈层服务的企业; 第二圈层是专门为各圈层企业的职工及家属服务的企业; 第四圈层是直接为工业枢纽服务的农业单位; 第五圈层是交通和邮电业; 第六圈层是为枢纽居民服务的各种非生产性机构,如商业、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但是这个模式只是简单的设想。实际上,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远比它复杂。
13.试述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理论框架。
【答案】(1)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
①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相关系统);
②所有权关系系统;
③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2)区域等级关系
①克里斯塔勒的区域之间的等级关系;
②马西的区域等级关系,尤其是通过势力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如:老工业区对新工业区的控制);
③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三维坐标系来界定的区域等级关系。
(3)跨国公司一区域综合联系
跨国公司处于企业关联系统和区域系统可通过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 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
14.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答案】分工是一种组织结构,它以专业化为基础。以某种地域优势提供生产和交易,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分工经济性表现为;
(1)分工能够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
(3)分工所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4)分工产生了异化;
(5)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强调了地区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具有以下特点:
①区域分工使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
②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
③区域分工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④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