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近代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拉格之春

【答案】“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天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2.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3.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4. “软权力”

【答案】软权力是相对于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硬权力”而言,是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它最早由约瑟

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软权力则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软权力”是目前大国竞争的新领域,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美国“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温和的、无形的,甚至是粗鄙的、低俗的,但其内容却比“硬权力”更为丰富和复杂,其影响力也比“硬权力”丰厚、久远。美国“软权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是:其基本形式是生活和娱乐中“无微不至”的美国影响; 中级形态是学习和工作中无所不在的美国方式; 以及在标准与规则中无所不至的美国权力。“软权力”使传统意义上“霸权”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扩大化和复杂化了。“硬权力”可以看成是“软权力”的基础,但只是其基础的一部分; 而“软权力”的膨胀却扩张了“硬权力”的威力,并给美国霸权披上了情与理的外衣。

5.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答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于1954年9月6日,组织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议,并于8日缔结了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即《东南亚条约》。该条约全称《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义称《马尼拉条约》。条约由序言、11条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该组织实质是美国干涉东南亚各国内政,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妄图在太平洋称霸的工具。条约规定,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当任何成员国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须立即磋商”,以采取共同对策。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其“保护地区”。美国在另附的《谅解》中还声明,该组织“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组织成立以来,遭到亚洲和许多国家人民的反对,其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1962年7月,扩大的日内瓦会议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不承认它对老挝的所谓保护; 1967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其部长理事会,并从1974年起停止提供经费; 1972年11月8日巴基斯坦退出。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年会该组织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它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6.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7. 第四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 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

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 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

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埃叙接受停火。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8. 新日美安全条约

【答案】《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指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新的安保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①增加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条款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容,使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 ②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③明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 ④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与第三国的规定; ⑤突出了日美双方的对等性。《新日美安全条约》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二、简答题

9.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以英美军队对巴格达进行空袭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1)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①转移国内矛盾,刺激经济发展,为总统选举铺垫。

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呈下滑趋势。对伊发动战争,既可以转移美国国内民众的视线,争取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取胜,为明年总统选举作铺垫,为小布什连选连任作准备; 还可以通过这场战争试验美国高科技新型武器,为小布什的主要后合老板—美国军工企业提供大量军火订单,既回报在大选给予小布什大力支持的军工企业集团,又希望通过刺激军火工业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